宗教知识:白族本主文化
白族,是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在白族地区,各村本主的身份不一,既有南诏大理国的帝王将相、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人物,也有忠臣孝子、民族英雄或是在某些方面有功于人的平民百姓,以及源于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动物、山石等。一旦被尊为本主,便有着相当于帝王的谥号,如“护国景帝”、“爱民皇帝”、“洱河灵帝”、“柏洁圣妃阿梨帝母”等等,足见其地位之高。
白族人意识中认定的本主的社会功能是: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祸福之神。认为本主能保国护民,保佑人们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白族村寨几乎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的本主神像。据1990年统计,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共有本主庙986座。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武增”,又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有“武增尼”、“增尼”、“东波”等。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但并不是单纯的祖先崇拜。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社神的崇拜和农耕祭祀。它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并且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
白族民众习惯于向本主许愿,一旦心愿许下,就一定要抽出时间到本主庙祭祀。这种习俗统称为“磕头”。磕头仪式中必不可缺的牺牲是活公鸡,主事家长手抓活公鸡,掐其冠血,在本主庙诸神灵塑像前点血祭祀,口中念念有辞,都是心中的美好愿望。仪式结束后宰鸡煮食,祭祀的人家,家族老少要在本主庙里把所有祭品享用完毕,仪式才宣布结束。这种祭祀方式和白族子民到佛教寺院里上香祈祷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祭本主是必须杀生祭。当然,相同的叩拜仪式也同时存在,如在烧香和“挂花”(在大幅红布上书写向某神祈祷的具体内容以及祷告者的姓名)时,做法就完全相同。
有时,如果出现在外做事的村民因事故不幸死亡,假如出事地点离村社不太远,村民们一般都把死者运回来,停放在本主庙前,死者用过的私人物品,同时在本主庙前焚烧,所有的丧事是不会在出事人家庭院里办的。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与白族人对佛教的理解也大有异趣。在这里,白族人把本主当成了一个可以为死亡魂灵主事的神灵了。白族人的非正常死亡者,一般是不允许归葬祖坟的。
在白族地区,每年腊月三十(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都拿出自家最好的祭品(六畜牺牲),放到大锅里整件煮熟,中午时分,大家把丰盛的牺牲摆在大托盘中,家业殷实的人家,越要摆一点儿阔气。村民们托着祭品,集队到本主庙里烧香、祭祀、放鞭炮驱邪,和本主一起分享过年的快乐。
村民的这种一年一次的集体祭祀,其实也是一次“比武较量”的机会,祭祀本主祈求保佑的同时,谁家的供品最丰厚,就表明他家生活水平最好,在这次集体祭祀中,很多家底不错的人家,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同时也奠定了在村中的地位。这种过年大肆铺张的现象,就是人们所谓的“短期消费行为”。
平时,白族人家逢喜事,诸如子女上大学、做生意发财、官员升迁等,都要到本主庙里去叩谢。一家老少高高兴兴到本主庙里“野炊”一回,吃完了放上一串鞭炮——这鞭炮声才是关键的,它向其他村民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这家有喜事啦,这也是一家人上本主庙祭祀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