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传说典故:关于锡伯族家庙传说

2015-03-02 13:57:57 字体放大:  

导游传说典故:关于锡伯族家庙传说

锡伯家庙又称太平寺,坐落在和平区北市场站前街,东距实胜寺半余里,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2406平方米,是历史上沈阳市仅有的两个喇嘛寺院之一。

锡伯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早期的锡伯族人大都居住在海拉尔(今黑龙江省海拉尔市东南)的扎兰陀罗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过着放牧、打猎、捕鱼的生活。多年的游牧生活,使得锡伯人个个能骑善射,骁勇强悍。

清朝初年,皇太极为防备锡伯人造反,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聚居在一起的锡伯人逐步分派到各地去驻防。康熙年间,为加强防务的需要,朝廷又将锡伯兵丁连同家小近八千人分三批迁入盛京。此后,盛京的锡伯人一年比 一年多起来。

锡伯人大都信仰喇嘛教,但盛京却没有一个他们做佛事的固定场所。康熙四十六年,居住在盛京的锡伯人筹集了六十两银子,在皇寺附近买了五间房子,找来匠人塑造了佛像,又从京师(北京)请来了甘珠尔经(大藏经)一 百零八部,创立了锡伯家庙。从此,逢年过节,锡伯人便到这里拜佛诵经,祭祀祖先。乾隆十七年,巴岱、殷登保等共同出钱为寺院修建了山门,在正殿的两侧,又盖起了东西配殿,塑造了三世佛像。这时的锡伯家庙已初具规模。乾隆四十一年,罗布桑等又筹集了一些银两,对家庙进行重新整修,并塑造了宗喀巴大师、观世音等神像,增请了《般若波罗密多经》,使得锡伯家庙更加完善。嘉庆八年,华沙布在大殿前的东西两面,刻立了两座石碑。西面的石碑是用锡伯文刻的,东面的石碑是用汉文刻的,这两座碑的阴阳两面,都分别刻着锡伯字和汉字。碑文不仅记载了锡伯家庙的创立、扩建和修缮的经过,还记了锡伯族迁到盛京的经过,把三百多年来锡伯族历史保存了下来。这两座石碑,如今尚有一座,被收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馆里。在正殿的正中悬挂着的“锡伯家庙”四个烫金大字的匾额,其来历有着一段神奇的传说。

那是咸丰年间,有个驻守在盛京城的锡伯族协领叫色普铿额。他从小当兵,久经沙场,武艺高强,多次为朝廷立下战功。这天,朝廷命他率驻守在盛京的锡伯族官兵是日出征,前往天津与前来人侵的法国军队作战。此次出征,敌军强大,吉凶难测。临行前,他与上百名锡伯官兵来到家庙,举行隆重仪式,祭拜神祖,祈求神佛和祖先保佑出师大捷。

不日,他们到达天津,驻守在城西的土山口。一天清晨,大雾弥漫,五步之外难见人影。色普铿额查哨回来,刚要坐下,突然土山口对面枪炮声四起,喊声震天,法军借大雾开始进攻了。色普铿额随即率众迎敌,就在这一瞬间,胸前的朝珠僻里啪啦地散落在地上。他预感两军尚未开战,朝珠落地是不样之兆,立即下令停止前进,把守阵角。接着,他跳下坐骑,开始寻找散落的朝珠,边拣边感到晦气。等色普铿额拣完朗珠,重新串好戴上,天晴雾散。法军见清兵不肯出击,天又放晴,只好驱动山口处的伏兵强攻。这时,色普铿额才恍然大悟,原来法军是想借大雾引清兵人他的包围圈。这时法军计谋已破,而锡伯营官兵斗志正旺,他们在色普铿额的带领下,一口气打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色普铿额打败法军回到盛京后,为感激神佛和祖先保佑之恩,他与参加那次战斗的几员战将敬上这副匾额。从此,锡伯家庙的香火更旺了。

后来,由于锡伯人大部分迁移,人数骤减,加之锡伯人不断汉化,锡伯家庙的香火日渐衰落。

相关推荐:

导游考试旅游宝典:民航乘机常识

旅游宝典:签证指南办理指南 

<--导游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