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指南之3

2011-05-18 13:17:21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搜集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指南

三、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这一部分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 非常重要。首先有许多概念需要掌握

, 如语言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语言习得、语言学习等

等;其次要弄清楚第一语言习得跟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了解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

语言学习的过程及相关理论;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说明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

教学的不同之处。

1. 基本概念

母语是本族语 , 是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命名的 , 相对于外国语或外族语。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 , 是从国别的角度命名的 , 相对于本国语言。多

数人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外语。

第一语言是人们出生后首先习得的语言 , 是从学习的先后顺序的角度命名

的。多数人的第一语言是母语。

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

和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目的语是被教授的语言。

2. 第一语言学习

(1)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定义

( 第一 ) 语言 " 习得 "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 / 获得第一语言(

通常是母语 ) 的过程和方法。所谓不自觉地自然地 , 是指儿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

学习能力 , 他是在潜意识地、不知不觉地过程中获得一种语言 , 对语言规则的掌

握是无意识的; 他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 ( 不是在课堂里 ), 为了生存和发展的

需要去学习并运用一种语言交际 , 他不注意语言形式 ( 不自觉地掌握 ), 只注重

意义的沟通 : 获得语言的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 ( 比如入学后 ) 。

第二语言 " 学习 "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 ( 即课堂 ) 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

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 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所谓有意识地 , 是指为了某

种目的 , 自觉地去学习第二语言 , 掌握第二语言的规则系统并加以运用 , 尤其

注重 语言形式的学习。其过程是从自觉到不自觉 ( 指熟能生巧、自动化后 ) 。

有的学者 , 如吕必松教授 , 不赞成用 " 习得 " 和 " 学习 " 来区分第一语言学

习和第二语言学习。 ( 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是无意识的 , 所以叫做语言习

得;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第二语言是有意识的 , 所以叫做语言学习 ) 他认为 ,

所谓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 , 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第一

语言是不是都是无意识的学习 , 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第二语言是不是都是有意识

的学习 ,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况且学习第一语言除了在自然环境中学习以外 ,

多数人还要在学校的课堂上继续学习。

吕先生主张从另一个角度来区分 " 学习 " 和 " 习得 ", 即 " 学习 " 是一种行

为 ," 习得 " 是一种过程 :" 学习 " 是为了习得 ," 习得 " 是学习的结果 :"

学习 " 中包含着 " 习得 ";但是 " 学习 " 不等于 " 习得 ";" 学习 " 和 "

习得 " 的关系是一种包容关系 ( 所以讲 " 学习 " 时 , 也包括 " “习得”。他把

语言学习定义为 " 学习语言的活动或行为 ", 语言学习包括在两种情况 , 一种是

在学校里的课堂上学习 , 要在一定的计划和组织下进行 , 一般都要不同程度地学

习语言规则 , 特别是语法规则 , 所以是有计划的学习 ; 另一种是在自然环境中

学习 , 是无计划的学习。他认为 ,“‘习得 ’” 就是 ‘ 学会 ',‘ 语言习得 ' 就是

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 "" 语言习得是一种过程 , 也就是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的

过程。 "

(2)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 ( 通常也是母语 ) 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对儿童是如何习得第一语言的 , 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一反应论

这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行为主义

者认为 ,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 , 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语言是人

类的一种行为 , 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 , 语言也是通过剌激一反应一强化( 反应

后的刺激 ) 的模式而获得的 , 在刺激一反应一强化以养成语言习惯的过程中 ,

强化是非常重要的 , 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关键。在儿童习得

语言的过程中 , 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②先天论 ( 天赋论 )

这是心灵主义 ( 内在主义 ) 的解释 , 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乔姆

斯基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 剌激一反应 " 模式 , 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

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 , 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 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简称 LAD) 。 " 普遍语法

"(UIliversa1grmmm), 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 就是 LAD 的一部分。

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 , 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一验证的演绎过程对 " 普遍语法

" 的参数进行定值以 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 从而习得一种语言。普遍语法所

反映的是人类语言的共性 , 是存在于人类所有语言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先天论并

不否认后天的语言环境的作用 , 但其作用是次要的 , 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

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 素。环境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

③认知论

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认为 , 人有遗传的心自理

功能 , 它决定人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 , 并向环境学习。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就形成

并发展了儿童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随着儿童的发展 , 随着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

互作用而不断地、系统地变化。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就是靠这种认知结构的内化而实

现的。同样 , 正是依靠这种认知能力 , 儿童对他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假设和

检验 , 归纳出语言规则。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能力 ( 是天生的心理认知 能

力 , 而不是天生的语言能力 ) 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 , 是认知能力的发展

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 而非相反。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其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

上的。

④语言功能论

语言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语言是交际工具 , 儿童习得语言

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 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 因此儿童首先习得

的是语言的功能 , 儿童在单词句阶段所说的每一个词 , 都有其功能 , 都是为了

表达一种意思或要求。因此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 , 是逐步掌握语言用来表示功

能、表达意义的各种方式 ( 结构 ) 的过程。

此外 , 在讨论第一语言习得时 , 我们还应了解所谓的语言习得的 " 关键期

"(the criticalpedod), 或称 " 临界期 " 假说。莱奈波格认为 ,10 岁之前 , 人

对于 刺激最为敏感 , 能够对其过程进行复杂的综合 , 以适用流畅和连贯地运用

言语和语言的需要。发育之后 , 为适用言语行为生理需要而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

调节的能力便迅速减退 , 大脑活动的方式已经固定 , 一般说来 , 除了发音之外

, 凡是在此期间没有习得过的初步和基本的技能就终生无法补足了。这就是语言习

得的关键期。关键期跟大脑活动有关。婴儿出生后 , 大脑功能逐渐单侧化 , 最后

形成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左半球偏于智力、逻辑、分析能力 , 右半球偏于感

情、社会需要、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事情。语言主要由左半球进行加工 ( 据研究 ,

汉字不同 于拼音文字 , 具有形象性 , 所以部分地由右半球加工 ) 。一般认为 ,

大脑功能侧化从两岁左右开始 , 到青春前期 ( 男 14 岁 , 女 12 岁 ) 即可完

成。过了关键期 ,因为某种原因而没能获得语言 , 就很难再弥补了。这是说的第

一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在什么时候 ? 通常认为 1-14 、

15 岁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还有人认为 , 最理想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年龄是

12 岁左右。因为这时候 , 儿童具有原有的优越性 ( 如可塑性 ), 又具有成人的

优越性 ( 如认知 ) 。过了青春前期 , 很难把第二语言的语音发得地道 , 这也可

能跟发音肌肉、神经肌肉的可塑性减弱有关。

3.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通过对比 , 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习得母语时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的共同点与不同

点 , 以及各自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1)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共同点 :

①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②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③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④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

⑤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⑥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⑦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 儿童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①学习的主体不同 , 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儿童 ,从生理

上讲 , 儿童的发音器官、肌肉还没有定型 , 可塑性强 , 模仿能力强 , 可以习得

<--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