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政治模拟考试试卷(有答案)

编辑:

2016-02-14

17.1730~1739年称为: ( )

A.17世纪30年代 B.17世纪40年代 C.18世纪30年代 D.18世纪40年代

18.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 (   )

A.黄河流域  B.西亚地区   C.印度   D.古希腊

19.古代中国部落首领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人是 (   )

A.尧  B.舜  C.黄帝  D.启

20.新石器时代取代旧石器时代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   )

A.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B.已能捕鱼为食

C.使用了磨制石器  D.有了古老的村落

21.下列说法:①口述资料除了传说外,还有口述历史;②过去的人们遗留下来的实物,称为文物;③实物、照片、历史著作都属于第一手资料;④历史资料有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下列属于第二手资料的是: ( )

A、档案 B、日记 C、照片 D、《汉书》

23.下面哪个是民间故事 ( )

A 、《红楼梦》 B 、《水浒传》 C 、《白蛇传》 D 、《孙子兵法》

24.小胡同学假期和同学一起去北京旅游。他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看到了许多明清时的物品和照片,还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了很多关于故宫的故事。小胡还买了一本介绍故宫趣闻逸事的书。关于小胡同学此次参观中接触到的资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照片属于文献资料  B、物品属于文物

C、介绍趣闻逸事的书不可信  D、导游的讲解是原始资料

25. 公元前1894年是在: ( )

A、公元前18世纪后期  B、公元前19世纪后期

C、公元前18世纪前期  D、公元前19世纪前期

二、 综合运用题(共50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26.(1)根据图一,运用自己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合理的想象,简略地描述从古猿到人类的进化过程。(4分)

(2)根据图二、图三,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其中两者不同构造的主要原因。(4分)

27、列举四大文明古国建立统一国家的时间、建立者和古文明发祥的流域。(共8分)

文明古国 所 处 流 域 文明遗存最早可追溯距今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古代埃及人曾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材料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尼罗河是上天赐予埃及的赠礼。”西方人称埃及是“尼罗河送来的礼物”。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息息相关。

试分析:为什么说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息息相关?

29.在远古人类那里,人工取火就是摩擦生火。恩格斯说:“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10分)

(1)古人类可能采用的磨擦生火的方式有哪些?

(2)人工取火有哪些优点?

(3)火对原始人类来说,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30.综合探究题(14分)

据说,在浙江瑞安市仙降镇仙篁竹村一座重约4吨左右的木结构古戏台,被百多壮汉成功搬离原址。这座古戏台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高约7米,长、宽均为8米左右。戏台的细部装饰极其讲究,精雕细刻,而且彩饰鲜艳,显得华丽精美。因原址将建新村活动中心,该村为保护古戏台原貌,决定将古戏台整体搬迁到距离原址200多米外的一处新址“安家”。 昨天搬迁之前,村民先把古戏台屋顶的瓦片拆了下来,并对戏台木柱进行了加固。因戏台柱子下有固定在地里的鼓形石础等,待挖出这些“石鼓”并安装在新址后,村民将再把这座古戏台搬到新址“安家”,并加以修缮保护,供后人参观欣赏。

(1)请你针对以上资料,就保护文物谈一谈对此事的看法。(不少于二点)(4分)

(2)请你说出本区(市、县)的文物古迹二处,并就其中一处的保护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最少三点),以供有关部门参考。(6分)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我们能准确了解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主要依据的是 (   )

A.史书  B.文物  C.口头传说  D.图片、音像

2.下列生活场景,不可能在北京人中出现的是 (   )

A.用火烧烤事物  B.使用打制石器  C.过群居生活  D.过定居生活

3.关于陶器与瓷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彩陶

B.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黑陶

C.陶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的专门发明,其它地方不可能制作

D.瓷器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唐三彩显示了高超的制瓷艺术

4.被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并与湖北省著名风景区神农架得名相关的是 (   )

A.黄帝  B.炎帝  C.禹  D.有巢氏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