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17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B 3.C 4.B 5.C 6.C 7.D 8.D 9.C 10.B
11.D 12.A 13.D 14.A 15.C 16.D 17.C 18. D 19.B 20.A
二、判断题(请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21.B 22.A 23.B 24.B 25.A 26.B 27.A 28.B 29.B 30.B
三、简答题(共26分)
31.答:观点错误。我国虽然各方面取得了很好成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分)
32.答:(1)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③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④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⑤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⑥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⑦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分)
(2)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党的正确领导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坚持改革开放⑤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⑥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⑦坚持科学发展观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4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给分)
33.答:(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3分)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分)
34.答:不同意。(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 (2分)
(2)任何理想的实现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无论任何时代都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期仍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任何一个创新成果的取得和应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艰苦奋斗是创新的精神支柱。(3分)
(3)实现国家发展,既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大力培养和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两者都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缺一不可。(2分)
四、分析说明题(共24分)
35.答:(l)人口总量仍有较大增加。( l 分)理由:①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 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③ 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会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④ 影响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2 分)
(2)① 人口增速减缓。② 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2 分)原因:① 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② 我国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或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2 分)
(3)① 有助于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 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 有利于我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等。(5 分)
36.答:⑴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2分)
②我国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作出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2分)
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资基础;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3分)
(3)①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树立共同理想,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④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等。(3分)
总结:以上就是中考政治一模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找到技巧复习,在中考时发挥最好的水平!
阅读本文的还阅读了:
标签:中考政治模拟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