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0-28
(7)删除旁枝法?
“删除旁枝”,指的是在阅读的时候略读那些具体的叙说、描写、说明、论证的内容,抓住文章中起提纲挈领作用关键句段,通过它们来迅速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把握一篇文章文意的时候,可以对一部分内容“视而不见”,而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另一部分内容。这就是“删除旁枝”、“突出主干”。?
下面的文段是一篇中考阅读材料,当我们用““删除旁枝”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感知时,可以发现,文段的主干是由两句话组成的:?
第④句与第15句——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是完全能够在学问上有所成就的,关键在于有恒。只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耐心和恒心,就一定能在学习上取得成绩。?
这两句话承载着全文的主要信息:?
①据专家讲,桂林山水中有不少绝妙的石钟***,是岩石滴水的杰作,经千千万万年聚集而成的。②由此,我想到了求知和治学。③有的同志有求知欲望,但苦于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时间读书,欲学又止。④其实,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是完全能够在学问上有所成就的,关键在于有恒。⑤徐特立靠日积月累成了大学问家,他学《说文》部首540字,每天只读两个字,不到一年就学完了。⑥他43岁始学法文,有人劝他,年纪大记忆力差,算了吧。⑦他却说,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就是360个,7年就可学通法文。⑧果然,不到50岁,徐老就可阅读法文书籍了。⑨法国的福楼拜也是靠日积月累而成为大作家的,他常常日以继夜地工作,但写作速度却慢得惊人。?10?有时,他一星期只写两页,有时6个星期写25页,有时两个月写27页。?11?有一次,他用4个月写了一幕剧,他为这破例的高速度而激动、庆幸。?12? 他写得太慢了吧,但他有恒,就是靠着一点点地积累,福楼拜一生写出了好几部长篇小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13?鲁迅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14?有句俗话说得好:不怕慢就怕站。?15?总之,只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耐心和恒心,就一定能在学习上取得成绩。?
“删除旁枝”的读法比较适用于证论文与说明文。在进行阅读感知时,可不读文章的引子,不读其过渡部分,不读论证的过程,不读旁征博引,不读描叙的故事,不读穿插的传说,不读对事物发展的预测与展望等等。例如读《死海不死》时,我们可扫视课文,对课文中的故事、传说皆一概旁弃不管,眼中就只剩下能表示课文主要意思的两段: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死海形成的原因。?
下面也是一份中考阅读材料。你能迅速找出它的主干来吗??
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彩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8)品析诗文的铺展手法
将一个句子铺叙成一篇文章,这是写作的艺术;我们品析别人怎样把一个句子铺叙成一篇文章,这是阅读的技能。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用到这种阅读技能,它能将我们敏锐的眼光引向诗文的深处。
下面是诗人泰戈尔的《花的学校》,他把本文开头的那个句子铺展成了一首优美的诗: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它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
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
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
忙忙么?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手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
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春末夏初的时候花开了”这个意思写成一首优美的诗了呢?
现在,让我们用“概括、提炼”的方法对上文一层一层地进行分析——
1.想象事物的背景:六月,雷、雨、风。——季节、时令写出来了。
2.想象活动的场境:花儿盛开着,就像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情景写出来了。
3.想象事件的原因:原来是花的学校的花儿们在雨天放假了。——情节写出来了。
4.继续深化想象:花儿们要回家见自己的妈妈。——情趣情感写出来了。
原来,作者就是这样来进行铺展的!
现在你能够品析下文了吧?它是把一句什么话、用什么方法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了呢?
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
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呵,大江复活了!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只见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以它新生的冲力呼叫着,撞击着,把一块块巨大的冰排,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
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春水在阳光下欢笑着,在清风中舞蹈着,仿佛在告诉沿途碰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木,每一株刚刚露出地面的小草:“瞧,人们哪,快开始耕耘吧,播种吧,春天来了!”
快速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是一种概览文意,知其大致而不要求深入进行品评揣摩的阅读技巧,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读感知能力,让我们学会快速的、效率比较高的阅读。这种阅读的技巧之一,就是模式分析。
原来,文章写作是讲究布局谋篇的,这种“讲究”落实的文章结构上,就使文章表现出一定的思路,很多思路相同的文章的出现,就表现出这一类文章的模式。比如我们常说的总分总式,就是其中的一类。知道了一些“模式”,反过来又可以让我们快速理解文意。不信请读下面的文章,只要你抓住“叙议结合”四个字,文章的大概内容马上可以映入你的眼底。
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作者:刘燕敏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
“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
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布拉格,是美国历
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在很长一段
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
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促使他成功的无疑是那两位贫贱的
名人。
从他们这一类人的故事中,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下等
人中间,让他们***着卑贱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可是在某个有意义有价值
的领域却让他们脱颖而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有的甚至因为被人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总爱把最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
(选自《读写月报》)
由于你抓住了“叙议结合”,你的眼光便迅速将文章进行“切分”,略一扫瞄,便知此文是 “故事+议论”,同时知道了故事说的是两位贫贱的名人促使一个人的成功,再稍作浏览,便可知议论的主要内容是说因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是一个错误。这样,一篇短文的大概意思很快地被你理解了。
有趣的是,现在“故事+议论”的文章到处都是,有不少都被人作为美文进行推荐,当你再遇到这种结构模式的文章时,能不能试着用本文所说的方法去快速地进行感知呢?
(9)神思飞越读古诗
写诗需要想象。你看,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带有多么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没有瑰丽的想象写得出来吗?反过来说,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古代诗词,也需要进行充分的想象,就如有一位专家所说的: ——好诗都是富于启示***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想象式阅读——是阅读诗歌的好方法之一,它会让你神思飞越,浮想连翩。
现在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来读下面一首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们可从许多方面来“展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表现出来的画面。
•从直觉的角度想象:朝阳照耀,粉红色的荷花在碧绿的莲叶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娇艳。
•从嗅觉的角度想象:莲叶的清香沁人心脾,荷花的幽香令人陶醉。
•从触觉的角度想象:触一触莲叶,莲叶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摸一摸荷花,荷花瓣就像小姑娘的手那样的柔嫩。
•从景物层次的角度想象:莲叶立于水面,荷花有的在莲叶边绽放,有的欲开未开高高挺立,它们相互映衬,色彩明艳,错落有致。
•从景物烘托的角度想象:莲叶与荷花上面,不时有白色水鸟掠过,层层的莲叶中间,还绽放着水草的小小白花,青蛙卧在水面的莲叶上,享受着花影下的清静。
•从大远景的角度想象:辽阔的西湖上,莲叶无边,延伸到远方,与天相接,无数花形各异的荷花点缀其间,交织成绿中绽红的奇观。
•从特写的角度想象:几片碧绿的莲叶高低错落,簇拥着一枝嫩嫩的尖尖的就要开放的花蕾。
•从游人观景的角度想象:人们在湖边走过,欣赏着莲与荷的美妙组合,幽香清香阵阵袭来,使人感到清凉舒坦。
•从身处其中的角度想象:夏日里,太阳升起,划着轻舟在莲叶与荷花的海洋里缓行,莲叶摇曳多姿,荷花清新淡雅,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让人悦目赏心。
还可以从“动景”的角度去想象,从“静景”的角度去想象,,从“俯视”的角度去想象,从“仰视”的角度去想象……
想象带来了美丽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印在了你的心中。
想象是脑海中的微风,它荡漾起我们思维的涟漪;想象是思想里的星火,它引发我们创造的烈焰。在闪耀着诗彩光华的生命季节,在飞驰着奇丽幻想的黄金时代,让我们学会神思飞越式的阅读。 (选自《初中语文精读文选》〓湖北辞书出版社)
(10)美点寻踪
美点寻踪”,就是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地方。
我们阅读文章,要学会、要善于进行“美点寻踪”。阅读中的“美点寻踪”,将牵动我们感受、品味、欣赏的阅读过程,将表现我们的发现能力、研读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主要可从如下的角度入手:
1.品味雅词,2.感受佳句,3.析读精段,4.体会妙思,5.感悟美意。在这几种角度中,可以突出某一种,也可每一种都涉及到。下面请读作家赵丽宏的短文《梧桐的悲哀》:
在初春的暖风里,满天飘着毛茸茸的黄色的飞花,像天上落下了奇异的雪。
这不是蒲公英,是梧桐的种籽。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那些小铃铛,在严寒中度过了冬天,此刻,它们在春风里欢快地解体了,脱落了,变成了漫天的飞花。它们是数不清的小生命呵!它们在春风里飞呵飘呵,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它们要找寻自己的土壤,它们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根,发芽,有朝一日也长成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树林,它们要用水灵灵的新绿覆盖大地……
然而在城里,到处是冷冰冰的水泥地,它们终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土壤,只是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
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
现在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篇短文进行“美点寻踪”:
•文章美在一个“飘”字,它写出了飞花的轻柔、欢快,写出了飞花充满希望的寻找。
•美在“满天”、“漫天”写出了飞花之多,写出了生命的不计成本的投入。
•美在“小铃铛”写出了梧桐果的形状,一个“小”字,表达出一种爱意。
•美在“奇异的雪”、“一只只小蝴蝶”、“一顶顶小降落伞”呼应着文中“它们是数不清
的小生命呵”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梧桐种籽的形态、色泽、动感与美感。
•美在“它们要”“它们要”的反复运用,写出了梧桐籽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
憬。
•美在从“一只只”“一顶顶”到“一堆堆”“一团团”、从“水灵灵”到“冷冰冰”写出
了飞花命运巨大而不幸的变化。
•美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心灰意懒”写出了应该有着鲜活生命力的飞花之厄
运。
•美在文中第三段写得特别具有生命的光彩。
•从段落的作用看,全文美在起、承、转、合的精妙结构。
•从文章的表达意图看,全文美在描写与抒情两个明晰的层次。
•美在文章托物抒情、咏物寄意的写法,没有土壤就没有生命——含义显得多么地深广。
•美在文中的卒章显志,一句“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在我们的心中激起深沉的思
索,给我们无尽的回味……
(11)联读
所谓“联读”,就是将两篇或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找到一起读,编在一起读。联读,就是把在主题上、或内容上、或语言表达上、或写作技巧上具有共同特点的材料联起来读,以增加学习兴趣,扩大学习视野,加深学习印象。
“联读”不是“比读”,不要求对几篇文章进行角度不同的比较。联读的目的在于由此及彼
,在于追寻与扩展,在于积累美文,从而让我们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进行理解、学习和运用。
例如:我们可以将两篇《山茶花》进行联读,进行品味,进行欣赏:
山茶花 (作者:郭沫若)
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
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
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
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
今早刚从熟睡中醒来时,小小的一室里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呀?——
原来是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白色山茶花 (作者:席慕荣)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多从青绿的小芽儿开
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我们还可“联读”到李华岚《山茶花》节选:
真美极了。有红的,白的,粉红的,紫的,墨色的,等等。有的一株树上就有好多种颜色,甚至一朵花上就彩色缤纷。譬如山茶的白吧,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片一样晶莹,一样清凉入人心脾,但它又不会刹那消失,难于把握,而是静静地逞在你眼前,让你叹赏个够。再如那墨茶,如果以为是一团墨,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丽日下千尺深潭的深沉,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那粉红的呢?也许只有九天的织女用早晨的红霞和晴午的白云彩在天机上织成的轻绡,才可比拟吧……还可以“联读”到杨朔的《茶花赋》呢…… 常言说,无独有偶。“联读”的好处是让你常常想到给好的文章找上伴儿,岂止只是让它们成双成对,更可以让它们三五成群。在你坚持不断的“联系”之中,你的“收藏夹”会比人家更厚重,更奇丽,点击开来,满眼都是美文,满眼都是美丽!
(12)古诗词比读
将两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叫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一种常用而又高雅的阅读方法,能锻炼读者敏锐的思维与发现的眼光。
进行比较阅读,要注意阅读对象的可比***,要尽可能多地比较它们相同的地方,或尽可能多地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比较的角度越是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是丰美。
进行古诗词比读,能让我们更加细腻更加深刻对诗词进行品味,“比读”就像一条线索,时时牵动着我们的阅读思绪。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对两首诗的比读。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陆 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两首诗的作者不同,前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后者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
•两首诗的体裁不同,前者是五律,后者是七律。
•两首诗的表达手法不同,前者以一个场景为中心,后者以一次游历为线索。
•两首诗写的季节不同,前者写的是夏秋之交,后者写的是春末。
•两首诗表现的活动不同,前者主要写饮酒交谈,后者主要出游见闻。•两首诗的名句不
同,前者有写景名句,后者有内含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两首诗的动静感不同,前者给人以宁静之感,后者给人以欢悦之感。•两首诗的诗题结构一样,前者“过故人庄”,后者“游山西村”。
•两首诗的取材范围相同,都写农村生活,前者到“庄”上作客,后者到“村”上游览。 •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事情,前者“邀我至田家”,后者丰年把客留。
•两首诗颔联都是写景物,前者绿树青山,后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两首诗颈联都是写活动,前者“把酒话桑麻”,后者写所见与所闻。
•两首诗尾联都是写相约,前者期盼重阳日,后者希望“拄杖无时夜扣门”。
•两首诗都表现了农人待客的深厚情意,前者“具鸡黍”,后者“足鸡豚”。
•两首诗中都有“鸡”,都有“酒”,表现了农家待客的淳厚古风。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诗人笔下风光秀美,景色清丽,民风纯朴,情感诚挚… …
如果说上面的内容是“教读”的话,下面就应该是同学们的“自读”了,请你们比读初中语文第一册的《如梦令》和《西江月》好吗?
(13)有趣有味的“三”
学习课文,需要品析、揣摩、鉴赏。鉴赏的方法之一,就是提炼出文章的精美之处,于是便往往离不开数字。如有一位老师在《我教<孔乙己>,巧用十个数》中介绍了他的发现:(文中有)一个环境,两次到店,三种叙述,四种人物,五次取笑,六种描写,七种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8期)。
这种表达的形式,就叫作——用数字进行归纳。
在数字的群体之中,经常活跃着“三”的有趣有味的身影。
请看:
1.《松鼠》的三部曲思路:漂亮的外形——驯良的***格——乖巧的习***。
2.《苏州园林》的三个板块:总的特点——局部特点——细部特点。
3.《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事例。
4.《谈骨气》中的三个例证。
5.《个与集体》驳论时的三次“假定”。
6.《春》的结尾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7.《死海不死》构思三笔——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8.《一面》中的三次肖像描写。
9.《向沙漠进军》的三大内容:沙漠的形成和危害——治理沙漠的方法——治理沙漠的意
义。
10.《故乡》中“我”的三次“阿!”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
再请看人们对《爱莲说》的赏析:
1.《爱莲说》三美:精粹的语言之美,精妙的形象之美,隽永的意境之美。
2.《爱莲说》构思艺术三题:文章中的形象,写了三种花;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三种人;
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三种不同的情。
3.《爱莲说》中的三次衬托:文章前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
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突出莲的品格,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和表达自己的情怀。
4.《爱莲说》第二段文字中的三:由三种花引申为对三种花的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
实际写人,写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
5.《爱莲说》的句式之美有三:有长句,也有短句;有单句,也有偶句;有骈句,也有散
句。
6.《爱莲说》中“噫”后的排比句:这三个句子,一陈述,二设问,一感叹,句式同中有
异,变化有致,情感强烈;这三个句子分为三个层次,每句为一层。
……
呵,多么有趣有味的“三”!
但在实际阅读中,决不要用“三”去套所有的文章,那将使你或削足适履,或弄巧反拙,
或故弄玄虚,或无病呻吟。
有趣有味的“三”,在这里只是形象地表示一种说法:在阅读中,要着力于看出文章某个
方面的道道,并提炼出几条几款来。
这样,你就会慢慢提高赏析的品位。
(14)拼接知识的七巧板
精美的课文,特别是名篇,除了落实教学重点,我们还可以巧取角度,“拼接”不少知识的块板。——如《故乡》。
可以找出一组组近义词:
(悲凉)起来了 (凄凉)的神情
(心情)的改变 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盼望)下雪 (希望)他们不再像我
(模糊)的风景 我在(朦胧)中
可以集聚一批动词运用精美的句子:
①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②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③脑里(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④(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⑤(飞)出了八岁的宠儿。
⑥脸上(刻着许多皱纹。
⑦那孩子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⑧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
⑨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
10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可以品味人物描写的种种笔法:
1.工笔描绘法。如“他身材增加了一倍”这一段。
2.简笔勾勒法。如“其间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一段。
3.比喻描写法,如文中对闰土的描写,用了“松树皮”、“石刻”、“木偶人”三个比喻。 4.夸张描绘法。如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实际上是一种漫画笔法。 5.浓缩对比法。如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年轻时的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的对比等等。
还可以概括“描写”的作用——为全文的主题服务:
①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苦”。
②对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苦情”。
③描写我和母亲的叹息,揭示中年闰土的“苦根”。
④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中年闰土“苦”的时代背景。
⑤通过对比描写,突现社会的变化带给人民的灾难。
还有呢,如:课文中的十几个叠词,课文中的十几个色彩词……
标签: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