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0-28
“并列式”思路常常用在抒情记事散文、报告文字、科学小故事及一般的记叙文中,凡到文章中有小标题之类的,就可以试用“并列”二字清理其思路。?
现请细读下面选文,它表现出一种整体反复、一唱三叹的美的韵味。请想一想,选文表现出了“并列式”的思路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属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竞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节选自《会心一笑》中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作者:赵丽宏)?
看,三个“假如你想做……”句,领起了三个并列的段落。?
(3)从“总分”的角度理解文思?
“总分”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简略说法,说的是文章先“总”写——总提式地写,总括式地写,总揽式地写,总说式地写;然后再分写——分角度地写,分线条地写,分细节地写,分要点式地写;然后或再总结一下,或者自然收尾。?
“总分”思路较多地运用于议论文、说明文,所以当我们阅读此类文体的文章的时候,要多用“总分”二字去分析,要提示***地问自己:这篇文章是按总分思路展开的吗??
文章“总分式”的思路主要包括:?
1.先分点、分条写,后总括。?
2.先总说,再分点、分条写。?
3.先总说,再分点、分条写,再总说。?
4.先总写,再正反对比写,再总括。?
5.先总写,再一类一类地分写,再总写。?
6.先总写,再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写,再总写。?
7.先总写,再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写,再总写。?
8.先总写——再将主要部分进行分说——再将次要部分进行分说——再总说?
……?
“总分式”可以将文章的思路表现得严密而又清晰,内容紧凑而又层次分明,那怕是很短小的篇章都给人以浑然一体的阅读感觉。如曹***的《观沧海》就有这样的特点。?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的首句总写,一个“观”字统领全篇。接下来的10句,分写登临所见,画面鲜明,波澜壮阔,动静相宜,虚实有别,充分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豪情。最后两句虽与诗的内容无多大关系,却也起着舒缓节奏、自然收束的作用。?
现请阅读下文,阅读时要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用“总分”思路写成的吗?哪是“总”,它有什么特点?哪是“分”,它又有什么特点??
龙 释?
龙,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一个鹿角、狮鼻、虎目、牛唇、鹰爪、马鬣、鱼鳞、蜃腹、蛇身的杜撰出来的“怪物”,竟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深入历史的岩底,才能深知喷涌不已的现实火山的成因。?
龙,其实是桓雒蜗搿*?BR>人猿揖别,天地混沌。华夏先民祝祷无灾无祸,氏族平安,那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常见的蛇、鳄就成了先民的保护神;渔猎农耕,先民祈求风调雨顺,海晏波平,于是“以龙致雨”“龙乘云雨而行”;大禹治水,应龙以尾划地,水源即刻流通;商汤讨伐夏桀,“龙旗十乘”,所向披靡……?
人们想得到什么,龙就给什么,龙是梦想的一面反光镜。?
龙,其实是一种风格。?
中国人浪漫,龙也浪漫。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神乎其神,随心所欲。?
中国人现实,龙也现实。龙从“巳”,巳者,蛇也;最早的龙形,多为猪首、牛首或者熊首;龙以天神之尊,不仅厕身卑微琐屑的人间禽兽之列,而且甘于蛇前,不耻兔后,在十二生肖中,座次仅排第五。?
神游八极而又脚踏实地。这是中国龙,也是中国人。?
龙,其实是一方基石。?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砺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凿錾、琢磨。商周予它威严,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毛石逐渐规整、光洁,方正如待命的兵阵。?
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就奠基于这一方方基石。?
龙,究竟是什么??
龙其实是人。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是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炎黄子孙。?
如今中国这条古老的东方巨龙,含历史之英,咀时代之华,愈奋愈勇,御风从云。在它的前方,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初露,新世纪的祥云正在升腾。(选自《语文报》初中版2000年214期作者:张宝林)?
(4)从“穿插”的角度理解文思?
一般的文章,离不开承接、并列、总分三种思路。但写文章让人家读,应该充分表现作者的构思水平与表达艺术,因此,文章的思路又是曲折多变的,其中有一类文章,就运用了“穿插”的手法。由于“穿插”手法的运用,文章就显得有节奏,有起伏,有断续,有收放,有情致。?
从“穿插”的角度理解文思,也有一些基本的道道。“穿插式”思路主要表现在:?
1.在故事中穿插故事。?
2.在叙事中穿插回忆。?
3.在记叙中穿插联想。?
4.在描叙中穿插议论。?
5.在描写中穿插抒情。?
6.在说明中穿插奇闻轶事。?
7.在说明中穿插背景材料。?
8.在新闻报道中穿插背景材料。?
……?
比如课文《白杨礼赞》,就在抒写的过程中进行了反复的穿插,穿插进来的,就是一组抒情句: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所以,用“穿插”这两个字去分析文章的思路,也适用于许多文章。?
下面是节选的运用了“穿插式”思路文章的片段,说说看,它的“穿插”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是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时,中国西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航天发射场,透着一种特别的神圣和庄严。?
30分钟后,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将从这里腾空而起。中华民族期待了千年的飞天梦将变为现实。为了这即将到来的辉煌一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试人员从昨晚10时30分就进入了8小时倒计时。戈壁滩上的航天城进人了又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为记录这一盛况,远程赶来的记者们从凌晨4时就进入发射现场.守候在发射塔架周边1000米外。?
寂静的旷野中,巍然耸立的发射塔架,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早已竖立着的火箭托着江总书记亲自题写的“神舟”号飞船,似一柄利剑直刺浩瀚苍穹。?
夜幕中的苍穹,星汉灿烂。满天繁星默默无语,神秘地俯视着这片戈壁旷野。?
奔月后寂寞千年的嫦娥是否在注视着,此地数百公里外敦煌的飞天女是否在注视着,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用自制土火箭升空后又坠落的明代人万户是否也在注视着——飞天是中华民族千古不灭的梦想。
如今,这一梦想就要在这西部的茫茫戈壁中实现。?
这片戈壁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据史书记载,此地古名居延,远古时代,这里曾是碧海云天、草木葱茏之地。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曾骑青牛没入此域,化湖成仙;汉代大将军霍去病曾带兵西至居延;唐代大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描写的也正是居延风光。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秘的居延古地成为中华民族飞天梦变为现实的基地。?
巍然屹立的火箭无疑也背负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
……?
(选自1999年11月21日《中国青年报》《穿云破雾上九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验发射侧记》作者:黄博王艳梅)?
发射试验飞船只是瞬间之事,但作者却将它铺叙成一篇激动人心的文章,这里面就有“穿插”的功劳。从选文看,文中穿插了对背景的介绍,穿插了对发射场地的描写,穿插对历史的联想,这就无疑地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增加了文章的可读***,增加了文章的抒情***。
(二)别出心裁读课文
(1)整体概括法?
整体概括,就是在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全文的意思进行概括。这是是一种概览文章大意、进而把握文意的阅读技法。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迅速了解所读的文章的大致内容,从而决定是细读还是略读或者是不读。?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特别是在确定某本书值不值得买、某篇文章值不值得读的时候,往往要将它们快速翻看一下,这里面,实际上就有整体概括式的快速阅读。所以,整体概括法是一种实用的高效的把握文意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整体概括”呢?整体概括,指的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精要的表述。其表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要求对文章的大意进行归纳;第二,要求将归纳出来的意思用另外的语句进行“再表达”;第三,对“再表达”的语句有一定字数的限制。?下面请读短文《绳子》:?
对于绳子,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那年要出国,特地到百货公司,买来一只很大的箱子。尼龙的料子,织染着红、黄、黑、绿四色交错的方格图样。看起来很热闹很新潮,正像我当时的心情。出国前几个月,我细心地用各式流行的衣服、杂物等,将它塞满。?
出国前夕,父亲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便径自拿来一根牢固的绳子,左两圈、右两圈地将它结结实实地捆住!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懊恼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脑子里老大不甘愿地想着:谁要带这么难看、这么土气的五花大绑的皮箱出国?多没面子!然而,临别依依,我只得将一腔埋怨压抑下来!?
飞机经过日本,转飞加州,当我从旧金山机场的旅转台领出那只皮箱时,我赫然发现,皮箱上那条漂亮的、一路到底的长拉链,竟然沿路开着口,满满一箱跃然欲蹦出来的东西,竟全靠那根绳子给拴住保全了!?此后,在一连串飘零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蔽体保暖的衣服的时候,父亲那低着头,沉默而坚定的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时时映现脑际,父亲的影像,便像那根强韧而扎实的绳子,在我最软弱的时候,化成千万股力量,拉我、牵我、缠我、持我,及时伴我走过长路,一段又一段!?
而在风里,在雨里,在雪里,在异地的土地上,这根绳子,便这样,变得绵长而无尽了。(选自《语文天地》1999年第24期作者:佚名)?从整体上我们可以对此文这样概括:文章中的“绳子”保全了箱中的东西,保证了“我”旅途的顺利,让“我”感受到父爱的绵长无尽。?
这样,我们就把握了此文的文意。?
整体概括法适用于“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适用于没有点明主旨的内容比较含蓄的记叙文或小小说,适用于运用特别手法如对话法、内心独白法写成的文章。?
(2)模式分析法?
把握文章大意的技巧之一,就是模式分析。?
原来,文章写作是讲究布局谋篇的,这种“讲究”落实的文章结构上,就使文章表现出一定的思路,很多思路相同的文章的出现,就表现出这一类文章的模式。比如我们常说的总分总式,就是其中的一类。?
知道了一些“模式”,反过来又可以让我们快速理解文意。不信请读下面的文章,只要你抓住“叙议结合”四个字,文章的大概内容马上可以映入你的眼底。
?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促使他成功的无疑是那两位贫贱的名人。?
从他们这一类人的故事中,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下等人中间,让他们***着卑贱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可是在某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却让他们脱颖而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有的甚至因为被人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总爱把最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选自《读写月报》作者:刘燕敏)?
由于你抓住了“叙议结合”,你的眼光便迅速对文章进行“切分”,略一扫瞄,便知此文是“故事+议论”,同时知道了故事说的是两位贫贱的名人促使一个人的成功,再稍作浏览,便可知议论的主要内容是说因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是一个错误。这样,一篇短文的大概意思很快地被你理解了。?
有趣的是,现在“故事+议论”的文章到处都是,有不少都被人作为美文推荐,当你再遇到这种结构模式的文章时,能不能试着用本文所说的方法去快速地进行感知呢??
(3)抓纲拉网法
?抓纲拉网,是一种略读式的读书方法,是一种快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核心内容的读书方法。?
“抓纲”,就是抓住总揽文章大意的纲,这条总纲,一般来讲,是文章的题目。 比如见到“向沙漠进军”这个文题,我们就能大略地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有关沙漠治理的内容。“拉网”,就是抓住文章内容的有关部位,迅速提取信息,形成对文章内容大概的了解。?怎样抓住“文章的有关部位”呢?第一,看首段有没有“总说”,这“总说”的内容一般便是文章之大意。第二,看段首,即看文中各段有没有“首括句”。如果有,这“首括句”的集合便是课文的大意。如抓住课文《向沙漠进军》各段的首句,就可以很快了解全文的大意。第三,看尾段,即看文章收束时有没有“总结”。文末的总结经常用来概括文章的大概内容。第四,看文章中呈规律***出现的点示句,它们每一句都可能标示着文章的一个层次,同时又领起文章某个部分的内容,它们的“集合”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标签: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