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uqb
2013-12-20
中考是决定同学们能否进入理想院校的重要考试,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大家分享了2014中考语文阅读:学《邓稼先》三题,供大家参考!
《邓稼先》是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曲赞歌,是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的一首颂诗。作为邓稼先的老同学,杨振宁的笔尖流泻着真挚深沉的感情,在写法上也颇具个性的创新色彩,值得我们借鉴。
一、强化主题的对比烘托。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对比的眼光审视历史。
作者开篇没有直接写邓稼先,而是将目光穿越时空,回溯至“一百年以前”,锁定在1898年,历数中国“任人宰割”的史实,揭示当时“最黑暗最悲惨”“有亡国灭种危险”的社会背景;接着,作者激情洋溢地概述“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胜利,再推出为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这样,作者把人物置于对比鲜明的历史大背景中,使邓稼先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更显示出重要的时代意义,使邓稼先高尚的品格更闪射出耀眼的时代光彩。
二是用比较的手法彰显品格。
作者写“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节,在叙述了两人都是“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是“功臣”这一共性后,更多的是作了“性格”和“为人”的对比。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在公共场合咄咄逼人,使人难堪,以致“不喜欢他的人”不少;说到邓稼先,作者用了一连串的褒扬词语——“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等,赞美之情溢出纸面。
三是以设疑的口吻烘托崇高。
作者在“我不能走”这一节中,连续用“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等词语设疑发问,实际上是以邓稼先所处环境的艰苦和所负责任的重大烘托他不畏艰险、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置生死于度外的崇高精神和作为科学巨匠所特有的睿智和胆识。
二、精心选用的抒情方式。
作者行文时,既有理性的阐发,更有情感的激荡。当喷发而出的激情无法控制时,作者会直抒胸臆 ,一吐为快。例如写到作者读了邓稼先的短信时,文章这样描写心理活动:“……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其实,作者并非“不清楚”,而是作者有着为民族、为稼先的双重骄傲,说“不清楚”正是这双重骄傲给作者强烈的“感情震荡”的结果。作者运用间接抒情也很出彩,在“我不能走”这一节的结尾,作者引用了“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借歌抒情,抒发对“将只手撑天空”的“奇丈夫”邓稼先的由衷赞美之情。
三、凸现感情的句式变化。
文章的句子长短整散等变化都服从于感情的需要。
例如,开篇用“德国强占……俄国强占……法国强占……”这样的整句、短句抒写对黑暗社会和列强侵略的愤慨之情;文末“永恒的骄傲”一节,用“稼先去世的消息……这些记忆”等长句表达作者对稼先的绵绵思念之情;在“‘两弹’元勋”这一部分,作者先用“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这两句高度概括的短句叙述我国火箭技术飞快发展的历程,紧接着用“这些日子是……新生日子”这长达40字的长句揭示这些成就的历史性意义,无比喜悦和激动的深情,对稼先的高度褒奖之情寓于这长短结合的句群中。
2014中考语文阅读:学《邓稼先》三题是不是很好呢?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也要注意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威廉希尔app 伴你成长!标签:中考语文阅读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