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复习试题及答案(文学常识鉴赏)

编辑:

2016-04-05

试题分析:

17.“绿肥红瘦”绿是指叶子,绿肥是指叶子茂盛,红是指的花,红瘦是指花凋落。所以答案是A叶茂花残。

18.A. “浓睡不消残酒” 是指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不是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所以A不正确。B. “知否?知否?”不是“卷帘人”在追问。而是作者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所以B不正确。C. 这首词押韵的字是”酒”和”旧”。所以C也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诗鉴赏。

点评:鉴赏诗歌要注意从诗歌意象、诗歌表达的感情、写作的背景等方面去理解,特别要注意古诗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理解。

19.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内容上,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起下文的描写,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作好铺垫。

20.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1.①比喻: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②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对仗工整。③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解析】

试题分析:

19.“总写”的语句一般应在开头,读全诗可知,应是开头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总写了北国的雪景,结构上总领了下文。

20.“结构上”文章中间的语段一般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读本诗可知,这两句亦不例外,承接了上文的写景,发出赞叹,引起了下文的议论。所以此句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2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既有比喻,拟人的修辞,两句合起来,还是对偶的修辞。可任选角度赏析。但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注意分析出此句写出了群山与高原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这一内容。

考点: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提取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审清题干,找准范围。作用类题目,一定注意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作答。

22.B

23.C

【解析】

试题分析:

22.B. “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的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23.C. 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点评:诗歌鉴赏,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诗词的内容是诗词鉴赏中不可或缺的一题,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㈠看标题,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如《钱塘湖春行》就交代了诗人描写的对象和季节㈡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明确诗歌的背景和写作缘由。这主要是一部分考课外古诗词的省市,为了减轻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难度,从而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一部分信息,因而同学们不要认为注释是可有可无的,一定要加以重视,以助更快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㈢看意象,领悟意境。意象,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仔细揣摩品味诗歌意象,这是迅速走进诗歌的关键。同时对常见的“月”、“柳”、“雨”“酒”等意象所包含的情感要有一定的掌握,从而能进行迁移联想。㈣看诗眼,把握情感。诗眼可以是一个传神精炼的字或词,还可以是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把握住诗眼,就能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4.丝毫尘事不相关

25.运用动作或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景。表现了他生活的闲适、惬意。

26.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闲适,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感慨也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过多的尘世噪杂,让人身心宁静,“丝毫尘事不相关”与此意境相同。

考点:诗句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内容浅显,易于理解。对初中生而言,学会赏析古诗,也是必要的,学生能够粗浅的体会到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即可,不作过高的要求。学生平时阅读古诗要用心体会,注意教师的讲解分析,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与作者思想状况对理解诗歌很有帮助。

25.

试题分析:从诗句的内容(写什么)、写作方法(怎么写)和表达效果(为什么写)几个角度来分析说明。

考点:赏析诗诗歌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赏析诗歌的方法不太了解,一般只会简单地说说诗歌的内容。赏析,比之一般的分析句子,要细致些要生动些,细致,即要分析写法方法、关键词的妙处,句子表达的含义;生动,即分析的语言要有情感色彩,要有描述性,多形容多修饰,带有“赏”的特点。

26.

试题分析:根据“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一句结合注释内容来理解诗人为国担忧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

考点:诗人情感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有相关的文字信息可参考。理解诗人的情感,不仅要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去分析理解,有时还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所以学习诗歌,要在方方面面掌握信息。

27.弄,“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联想到舞姿的美好。(2分)

28.这句话意思是: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美好的祝愿,也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情怀。(说出字面意思1分,理解1分,共2分)

【解析】

27.试题分析:“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表明苏轼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联想到舞姿的美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词析句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 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例如:兴,百姓苦…)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28.试题分析:”“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

点评:理解诗句的内涵,除了本句的意思之外,还要有整首诗歌的全局意识,同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9.示例: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主要看对雨后晓荷的描绘)

30.辛弃疾的“梦”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深沉而高昂的爱国之情的体现;周邦彦的“梦”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29.试题分析:。“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点评: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30.试题分析:“梦回吹角连营” 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作者爱国之情的表现。“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点评: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例如“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31.C

32.D

【解析】

31.试题分析:“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的说法不当,“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不是“炊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32.试题分析:“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的说法不当,其诗幽意无限,流露出追慕隐逸之意。D项的“激越”用词不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悬念、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理解诗歌时,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及写作背景等做综合的分析。

33.征蓬(1分) 归雁(1分)

希望这篇中考语文复习试题,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相关推荐

2016年中考化学强化模拟练习题  

2016中考化学一模复习备考:重点知识归纳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