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历史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编辑:sx_zhangjy

2017-10-20

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2017中考历史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历代税赋构成

A.工商税是主要财源 B.农业完全停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不够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3.在古代招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湖南沅陵出土的元代油漆颜料包上印有“潭洲,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的字样和“父业子传”的印号。据材料可知

A.中国最早的商标命名受传统思想影响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工商业者重视产品质量和信用的宣传 D.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4.《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 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5.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6.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材料主要表明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媳,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8.“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材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

A.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沟通

B.商贸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促使商人改变了初衷

C.商贸活动承载了风俗习惯,所以推动文化相互融合

D.商贸活动加快民族融合,到元朝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9.《宋会要蕃夷》记载,两宋政府规定“诸市舶纲首(民船船主)能招诱舶舟(外来商船)、解货物,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商业终于突破时空限制

C.海外贸易收入地位重要

D.沿海地区商帮实力强大

10.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

A.“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 B.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

C.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D.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

11.下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12.明万历年间(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张燮所著《东西洋考》第五卷说:“大者七钱五分夷名黄币峙,次三钱六分,夷名英唇,又次一钱八分,名罗料厘,小者九分,名黄料厘,俱自佛郎机(即西班牙)携来。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中外贸易空前兴盛 B.海禁政策导致西班牙货币大量流入中国

C.中西交流未完全断绝 D.外商以行贿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材料二 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资”的一方。……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明代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等方面均有一系列限制规定,决不允许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三角首先被徽商冲破。……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

材料三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徽商商业经营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这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隋唐前期的城市布局是严格按照坊市分开,坊有坊墙,严禁居民随便出入,朝开晚闭,商业网点很少,而且大部分供奉上层人士。到唐中期,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增多,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口也大增,“市”的扩大势在必行,沿街设铺,商业所在地便形成城市的“闹市”区。……到宋代,城市更是彻底打破市坊限制,完全开放,市场高度繁荣。《清明上河图》即集中反映了城市商业繁荣的景象——民坊、店铺交错杂处。

——摘自叶玲《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商贾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一直被视为“贱业”而为人们所鄙弃。然而,受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宋人首先冲破了“农本工商末”价值观念的束缚,“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人们不再以经商为耻,社会各阶层纷纷经营商业,出现了“全民经商”的态势。宋代的经商群体已“不再指单一的专职商人,而且,‘全民经商’中的‘民’不再是狭义上的下层民众或被统治阶级,而是包含了相当的上层社会的人群或说统治集团的成员”。

——摘自郭学信、张素英《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到唐宋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信息中可以得出,农业税和工商税构成古代税收的主要来源,不选A项。农业税收较为稳定,代表着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不选B。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耕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图表信息无法体现,不选C项。工商业税收的逐年增加,可见商品经济的发展,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税

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状况。由材料信息“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等,可以看出A项符合材料主旨。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纸币

3.C

【解析】据材料“湖南沅陵出土的元代油漆颜料包上印有“潭洲,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的字样和“父业子传”的印号”,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中国最早”的信息,不选A项。B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主旨无关,不选B项;D与材料主旨无关,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道德

4.A

【解析】题干中“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的描述体现出了临淄商业的繁荣,故选A项。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的说法有所夸大历史史实,不选B项。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政府的政策,不选C项。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反映的是洛阳实行坊市制度,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宋朝时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市镇的兴起是随着坊市制度被打破,商品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故不选AB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6.C

【解析】从材料中“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草市的发展不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不选A项。草市出现于隋唐时期,“开始”与史实不符,不选B项。从唐代州县以下不得设市到宋代草市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可知草市经历了由违法到合法的过程,故选C项。材料中仅体现了草市是宋代基层税收单位,没有体现出草市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的发展

7.B

【解析】小农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人口增长,但是却并不能推动城郊地区的大的发展,不选A项。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故选B项。政府鼓励垦荒,主要是边远地区,作为城郊早已经被开垦,不选C项。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十三行,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8.A

【解析】材料所涉及的交流内容均属于思想文化领域,故选A项。B项观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此结论;C项中“习惯”的稳定性是不会推动文化的整合的;D项观点错误。故不选B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9.C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重心转移,因为没有南北的对比,不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时空限制情况,不选B项。两宋时期,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所以才会有材料中“政府规定……能招诱舶舟……”现象,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帮,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10.D

【解析】“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题目中的江南市镇不符,不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地位与政局变化的关系,不选B项。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不能反映材料中江南市镇呈现“网络”的特点,不选C项。从题干材料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可以体现明代江南市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向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11.D

【解析】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倭寇侵扰,与材料中“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不符,不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广东省广州,不选B项。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治罪”表明是政府限制的是中国商人,而不是限制外国商人,不选C项。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政府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12.C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万历年间中国有西班牙货币,由此得出结论当时存在中外贸易。中国有西班牙货币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B项表述错误,排除;外商打开中国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13.(1)特点:经营地域范围广,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商品种类多,尤以盐、茶、木等大

宗商品交易为主。

(2)

9分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

一等(开篇明确提出):应客观看待这一观点。既要看到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其推动作用有限。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任答3点)

①生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型劳资关系);②社会观念的变化(重农抑商、追求财富);③社会秩序的冲击(违礼越制);④社会风气的改变(崇尚消费、助学济贫)。

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有限:(任答3点)

①政治风气败坏(封建专制制度下,官商勾结,腐败盛行);②社会风气,出现奢靡之风;③经济,大量财富投向非生产领域,如官场消费、科举消费、买田置地、公益消费(建祠、助学、济贫等),没有将大量商业利润用来扩大再生产。两个方面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二等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论据不够充分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

三等观点片面;论据欠缺,与论点不匹配要点式列举

四等论点不合理;无论点没有论据要点式列举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得出商品种类多,尤以盐、茶、木等大宗商品交易为主。根据材料一中“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得出经营的地域范围广,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局限性,第二步从根据材料二、三寻求史实,根据材料二中“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得出出现了新型的劳资关系,根据材料二中“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得出冲破封建礼法的限制,根据材料三中“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得出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得出其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中“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得出导致政治腐败,根据材料三中“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得出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扩大再生产。在论述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帮

14.(1)由坊市分开到坊市混杂;由对商业贸易的时间限制到完全开放;由较少的商业网点到沿街设铺的众多“闹市”区;商品由满足上层人士需要到平民大众化。

(2)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国家抑商政策的松动;传统“农本工商末”价值观念的冲破;商人群体的扩大;经济利益的驱动。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坊市分开”“民坊、店铺交错杂处”“商业网”“闹市”等信息从市场的空间、时间和商品流向等角度概括变化。

(2)根据两则材料中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增多”“人口也大增”“首先冲破”“经商群体”等信息从经济、人口、经济观念和政策等角度说明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