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1-13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秘 密
□□
成都市二〇一〇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
(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语 文
题 号 三 四 五 总分 总分人编号
分 数
A
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总分人编号
分 数
B
卷
第II卷(共82分)
注意事项:
1.第II卷共5页,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得分 评卷人编号
三、(10分)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
译文:
8.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六句填写)(6分)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2)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3)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4)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7)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8)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得分 评卷人编号
四、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9~12题。(12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9.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
答:
11.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答:
得分 评卷人编号
五、作文(60分)
请在下面的作文题中任意选做一题。(60分)
(1)请以“听听 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按要求作文。
2010年1月27日,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他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而成为人们记忆中永恒的“守望者”。在他的生命里,他守望爱情,守望责任,守望淡泊……
守望可以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守望可以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守望也可以是一种生命的境界……
请以“守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注意事项:
1.B卷共5页,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得分 评卷人编号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4分)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答:
标签:成都中考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