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mj
2016-05-24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知道自己的能力,中考二模给大家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价孔子是“真理的解释者,人类道德的化身”。下列体现孔子解释的“真理”是
A. 仁者爱人 B. 民贵君轻 C. 祸福相倚 D. 兼爱尚贤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主要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伏尔泰赞扬孔子,旨在借孔子宣传平等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故A符合题意;BCD不是孔子的思想,故排除。故选A。
2.秦始皇统治的十年间,他到最重要的地区巡游不下五次,最后一次持续了约10个月,体现了他对新版图的自豪感,也说明了他的勤政。他在巡游时乘坐的“车”在官方文件中的写法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相关知识。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A是甲骨文,B是小篆,C是隶书、D是行书。秦朝时的官方文件应该是采用小篆书写,故B正确。故选B。
3.有学者指出近代的一场战争触发了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爆炸性事态,如某国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做进一步扩张的立足点,并且通过开放通商口岸把影响扩展到中国的整个东部的沿海地区。这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南京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英国“把影响扩展到中国的整个东部的沿海地区”,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故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A。
4.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历史结论等,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将其补充扩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B.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发出了“内争国权,外惩国贼”的呼喊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历史结论的分辨能力。A叙述的是历史事实;B是对《辛丑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历史结论,《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我们得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一结论,故B符合题意;C是对三民主义的历史解释;D叙述的是历史事实。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清帝为变端四起人心动摇引咎罪己谕》说:“川乱首发,鄂乱继之。今则陕湘警报迭闻,广赣变端又见。区夏腾沸,人民动摇。……此皆朕一人之咎也。”清帝所针对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辛亥革命运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从题干材料“川乱首发,鄂乱继之。今则陕湘警报迭闻,广赣变端又见。区夏腾沸,人民动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保路运动运动后,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朝廷与起义者胜负未决,全国多省就兵不血刃,宣布独立,不再接受清王朝中央政府的领导,清政府的统治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作辛亥革命,故D符合题意;ABC都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
6.中国的政治宣传画形象醒目,主题突出、富有感召力,核心内涵是紧密配合形势、配合政权在各时期的工作任务和意识形态的诉求,下图反映的工作任务是在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B.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的相关内容。题目图片中“高举总路线”是指1958年党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这个总路线指导下,党中央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之所以造成这样严重的失误,主要是因为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处于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时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于是提出了“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大旗奋勇前进!”的工作任务。B符合题意,故选B。
7.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这个“转折点”是
A. 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提示的时间和事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D符合题意;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发生在1955年,故A不合题意;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故B不合题意;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C不合题意。故选D。
8.人类文明的产生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而出现了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下列古代文明属于海洋文明的是
A. 古印度文明 B. 古埃及文明 C. 古希腊文明 D. 古巴比伦文明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亚非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如中国发源于长江、黄河,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产生于两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海洋,如古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都源于地中海。所以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9.“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是英国作家在1906年出版的传记《伏尔泰的朋友们》中,为表达伏尔泰的观点整理杜撰而来的。据此你认为伏尔泰的观点是
A. 民主法制 B. 三权分立 C. 言论自由 D. 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题干材料是法律上的一句至理名言,意思是人生而平等,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意志的自由。这句话作为一个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的思考,伏尔泰的思想无疑是超越时代的。他这句话为民主在理论上划定一个界限,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民主的价值。它为我们描述了理想中的民主社会公民实现自己话语权的自然状态,即言论自由,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10.1789年8月,国民议会决定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目标,废除旧有社会秩序重构法国社会。国民议会为实现目标发表的文件是
A. 《人权宣言》 B. 《权利法案》 C. 《独立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首先根据题目中“重构法国社会”,可以确定这个文件是法国发表的,排除B英国的《权利法案》和C美国的《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文件,1789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是1804年颁布的,根据时间排除D。根据所学知识,《人权宣言》把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与题目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目标符合,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1.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 计划经济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到1920年秋,农民已经苦不堪言,因此从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所以才出现了1922年春天的“阳光灿烂”,故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B。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多项技术突破,这几项技术突破是如此重大,其意义是如此深远,以致值得将它们归类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他所说“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突破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题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多项技术突破”。可以判断这几项技术突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或者二战后,由此确定他所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根据所学知识,A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BC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根据以上分析,D符合题意,故选D。
26.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就职演说》说:今天,随着旧的体制的消失,新的世界更加自由,却更不稳定。共产主义的垮台已经唤起原有的仇恨,引起新的威胁。很清楚,美国必须继续领导这个我们为之作出了如许贡献的世界。下列对他的演说评述正确的是:
A. 正确体现了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局势
B. 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 反映了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独霸世界的野心
D. 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政治需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就职演说》中有“美国必须继续领导这个我们为之作出了如许贡献的世界”等信息,由此可知,虽然两极格局终结了,但“新的世界”还必须由美国来“继续领导”,这充分表现了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独霸世界的野心,故C符合题意;ABD对材料解读有误,故ABD不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26分)
14.(6分)史实与推论:
序号 史实 推论 正确与否
(1). 1727年清政府设置两个驻藏大臣。主管x藏高级僧俗官员的任免,督察司法、户口、差役,巡视边境,办理对外交涉等。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x藏。 驻藏大臣的设置,清政府加强了对x藏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第一年,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生争先购阅,才算轰动一时,此与其反孔言论固然有关,文学革命更引起青年的新鲜的趣味。 新文化运动中,科学民主思想在青年学生中未能造成影响。
(3)..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对李德和博古的军事领导错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责他们犯了“左倾冒险主义”,并坚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据地的丢失和红军的差点毁掉应由这种冒险主义负责。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4).. 1953—1957年,中国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0%,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 一五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5).. 1942年元旦,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二战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6)..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全球杂志》中指出:“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缩小了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答案】
(1)A(2)B(3)B(4)A(5)A(6)B
【解析】
(1)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对x藏的管辖的相关知识。根据所给史实,1727年清政府设置两个驻藏大臣,形成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x藏的制度,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x藏的管辖,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本题推论正确,故选A。
(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阵地,倡导“民主”和“科学”。“1917年起,为数渐增”、“大专学校及中学生争先购阅”、”轰动一时“等史实,说明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科学民主思想在青年学生中造成空前影响。本题推论错误,故选B。
(3)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遵义会议虽然对李德和博古的军事领导错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但是“左倾”错误领导人王明依然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所以“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依然存在。所给史实只是批评了军事领导方面的错误,并不能够说明结束“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本题推论错误,故选B。
(4)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所给史实,首先“中国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说明一五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次工业产值的增长率远远超过农业,说明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工业;而在工业的增长中,重工业的增长25.4%,远远高于轻工业12.9%的增长率,说明,在以工业为发展重点时,又优先发展重工业。本题推论正确,故选A。
(5)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相关知识。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这样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使反法西斯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力量,成为战胜法西斯的有力保证。本题推论正确,故选A。
(6)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确实说明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但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所以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现已存在的贫富差距。本题推论错误,故选B。
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今早知道昨夜十点,日本军队袭攻沈阳,占领全城。中国军队不曾抵抗。午刻见《晨报》号外,证实此事。此事之来,久在意中。八月初与在君都顾虑到此一着。中日战后,至今快四十年了,依然是这个国家,事事落在人后,怎得不受人侵略!
———《胡适日记全编》
(1)胡适日记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日记中的“中日战后”指哪场战争后?战争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3)作者认为中国遭受侵略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答案】
(1)九一八事变。(1分)
(2)甲午中日战争,(1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1分)
(3)中国的落后,(1分)不正确,(1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本性。(1分)
【解析】
(1)本题考查了九一八事变的史实。根据胡适日记所记述的“日本军队袭攻沈阳,占领全城”“中国军队不曾抵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挑起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日本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由材料“中日战后,至今快四十年了”结合上题所答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31年上溯近四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本题考查了中国遭受侵略的原因,主要考查了对材料的理解认识能力。胡适日记所记述认为中国遭受侵略的原因是中国“事事落在人后”,即中国的落后,因此而“受人侵略”。胡适的观点不正确,中国之所以遭受侵略,主要是因为:内部原因是中国的落后腐朽,外部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本性。
16.综合探究: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改革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应时代潮流、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徐州某校九年级一班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围绕这一主题,搜集多则材料,进行探究学习。请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参与活动,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41年,秦孝公即位。他愤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下令(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指出此时“出奇计强秦”的人物是谁?他通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请各写出一例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制度建设。
材料二 他们开始以令人震惊的精力和聪明才智努力将他们的文化和组织提升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国家像那个时期的日本发展得那么迅速。公元1866年,它还是一个相当于欧洲中世纪的民族,是一幅有田园风光的古色古香的漫画;到了公元1899年,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底西方化了的民族,同最发达的欧洲列强处于同等水平。
———H•G•韦尔斯著《世界史纲》
(2)材料二中,推动日本1866年到1899年大发展的事件我们称之为什么?日本为“西方化”采取了哪些措施?从顺应时代潮流的角度谈谈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三 1945年《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殒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称“他在1932年初步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空前经济恐慌之后,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黄安年《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的工业方面的措施。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范例是什么?
材料四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4)材料四中邓小平找到的“富国强民的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为引领中国根本转型采取的伟大决策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
(1)商鞅(卫鞅、公孙鞅)(1分)土地私有制度(1分)县制或军功爵制。(1分)
(2)明治维新(1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提倡欧美生活方式。)(任一点1分)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1分)
(3)实施产业复兴法或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任一点1分)
国家干预经济。(1分)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分)改革开放。(1分)
(5)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要关注民生;改革离不开英雄人物的推动。(任两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秦孝公”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废分封制,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等。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
(2)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60--90年代,使日本强大起来,彻底西化的事件是日本明治维新。从1868年开始日本进行了一场由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日本为“西方化”,在经济上,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3)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为了使美国顺利地渡过了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发展,罗斯福采取了“新政”措施。在工业方面,颁布《工业复兴法》,调节工业生产.,监督生产,调整商业金融,规定工业产量、市场分配价格,以此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和生产过剩现象。同时兴办公共工程,为大量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社会购买力。"新政"用国家干预来调整经济生活,消除经济萧条和危机,大力加强国家资本主义,这对以后美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4)本题考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根据材料四“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材料四中邓小平找到的“富国强民的道路”指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引领中国根本转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富强。
(5)本题考查对改革的认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强大,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所以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通过商鞅、罗斯福和邓小平对社会改革的推动作用和各国改革的内容看,改革离不开英雄人物的推动,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要关注民生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中考二模给大家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是希望大家不断进步,不断充实自己。
标签:二模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