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编辑:

2013-11-21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传统的中考也关注热点问题,但大多集中于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周年纪念上。面窄,知识含量低,命题形式单一,没有新意。如:1999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那一年的株洲市中考问答题就是“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表述直白,目标简单,降低了考试的知识和能力含量。而近三年来,中考历史试题都能巧妙地运用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运用学习所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由历史知识着手,引出现实问题,考察学生的借鉴能力;或由现实热点入手,引出历史问题,考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些热点既包括周年热点:如2005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因此这方面的热点题目比比皆是;同时还关注社会焦点:如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法国否决《欧盟宪法条约》等。

注重学科渗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运用能力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学习能力之一。因而中考历史命题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综合能力既可以表现为通过对比或类比的方法考查学生的专题知识的运用,也考查学生对于跨学科知识的应用情况。如安徽2004年中考题:根据材料,从自然条件、资源及战略位置等方面分析台湾被誉为“祖国宝岛的原因”。这就是一道典型的史地综合题。还可以考查对中外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湖南省2006年《历史学业考试标准》例题:“①运用所学史实,说明台湾一直是中国的领土?②你认为阻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有哪些?③将来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有哪几种选择?”此题从热点引入,综合了中国古代史(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及设立台湾府)、中国近代史(台湾行省的设立,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世界近现代史(《开罗宣言》)等多个知识点,全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整理和历史论证能力。

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新课程中考命题,渗透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理念,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全面考查学生多种学习能力:除了最基本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以外,还包括比较能力、实践能力、论从史出能力,获取、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叙述与表达历史的能力、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中考试题的设计较从前而言更有坡度。如:课改前在考查《清明上河图》时,往往在呈现图片后直接设问“此图名为

,作者是 ”。对学生能力要求十分简单。而在课改后,题目的设计呈现较大的能力坡度:湖南省2006年《历史学业考试标准》例题中是这样设计的:观察《清明上河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②该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都市生活?③你从上图中发现了哪些历史信息?①②问考查的是识记层次的能力。③问侧重于对图的理解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能力要求涉及到了多个层次。

三、调整并构建新的历史复习策略

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新课程中的基础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注意不出现知识的疏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复习课时一定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现行版本教材,仔细把握《课标》要求的深浅,在对知识的复习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级拓展。其次,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在复习讲解和试卷讲评时,一定在让学生知道“哪个是对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明晰知识概念,增强学生答题的应变性和适应性。再次,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的系统复习。新课程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并不否定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把书本知识割裂成小块交给学生死记硬背的办法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教学内容时,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的基础上,完整地把握初中历史全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课标》单元主题为基础和节点,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最后,还要特别注意中外历史的交融: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外历史相互影响。进行总复习时,已经完成了初中所有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考意识。如在复习两次工业革命时,就一定要提到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