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0-31
十月革命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八下第一课)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八上第九课)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八下第四、六课)
新经济政策(列宁领导下,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允许私人和国外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恢复自由贸易)
意义(影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恢复到战前1913年水平
苏联的建立(1922)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加盟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个五年计划完成(1928-1937)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斯大林模式
形成:苏联在1936年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巩固了政权)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称为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
在一定历史阶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处于落后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了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浪费了资源)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22)
《凡尔赛和约》(1919)
巴黎和会:27个战胜国在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被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孟梭)和美国(威尔逊)操纵(巴黎和会三巨头),1919年6月签订《凡尔赛和约》 (八上第十课)
内容: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军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巴黎和会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对其他国家的和约(1919-1920)
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的同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一系列和约,这些合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称为凡尔赛体系
结果: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国际联盟(1920)
时间:1920年1月成立
主要由英法控制(由于美国没有参加)
华盛顿体系(1921-1922)
在华盛顿会议上主要起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1922年签署《九国公约》(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通过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制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 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1929-1933,罗斯福新政1933)
经济大危机(1929-1933)
时间:1929年-1933年
范围:美国开始,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
目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手段):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与发展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了加强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⑤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意大利1922,德国1933,日本1936)
德国法西斯上台(1933)政党:纳粹党
希特勒上台: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于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对内独裁表现:a 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人士 b 纳粹党解散了一切工会,加强控制思想 c 焚毁大量书籍 d 反犹暴行
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1922年,墨索里尼领导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日本法西斯上台(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时间:1936年2月
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5.“轴心国”形成: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勾结起来,形成了轴心国集团,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闪击波兰——1945.9.2日本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a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b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慕尼黑会议(1938.9)
希特勒上台后吞并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召开时间:1938年9月,德意英法参加
英法目的: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换取世界一时和平
内容: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日内将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是英法 绥靖政策 的顶峰
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时间及标志: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攻击(被称“闪电战”),英法对德国宣战(宣而不战)(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攻击西欧:1940年对西欧发动大规模进攻,法国等国家被占领,英国遭受猛烈轰炸,英国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上台,态度坚定
进攻苏联:1941年,德国发动对苏联的侵略战争,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日本对外侵略
1937年7月7日 日本全面侵华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1942)
建立时间及地点:1942年1月1日,华盛顿
参加国:英法苏中等26个国家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影响: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成为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雅尔塔会议(1945)
时间:1945年2月
参加首脑: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目的: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决议:a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b 成立联合国 c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3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影响: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的胜利
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1942.7-1943.2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 附近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 诺曼底登陆作用:使德国陷入苏联红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当中
攻克柏林:1945年4月 苏联对柏林发动总攻,希特勒自杀身亡,柏林守军投降
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 德军投降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结束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 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二战结束:1945年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诞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战争推进了科技发明
5 . 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40----5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危机与调整
1974-1975 因石油价位提高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债务沉重。
九十年:新经济出现。代持续稳定的发展,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欧洲
持续发展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③积极发展教育,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④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欧共体(后欧盟) 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3年改名为欧盟
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参与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12个国家
规定:a 欧盟各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b 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 c 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影响(作用):a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发展经济 b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盟的作用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C、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3. 日本(7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崛起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1964年日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的改革(五六十年代)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实行改革
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却没有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后矛盾日益突出(失败)
2.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首先将经济作为改革重点,但没有取得好的成果,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放到了政治方面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果:苏联一党制变成了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国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剧,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③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解体:1991年底(1922年-1991年)
3.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
1991年8月19日,高级官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
结果: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4、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5、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东欧剧变(1989)
表现:a 执政党的改变 b 国家的社会制度改变 c 国家版图的改变(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启示:改革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坚持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标签: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