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项训练试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编辑:

2015-11-19

38.(1)阿拉伯数字 (2)科举制度   (3)指南针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现今国际通用数字。最初由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从左往右书写。借助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小数点、负号、百分号等),这个系统可以明确的表示所有的有理数。为了表示极大或极小的数字,人们在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记数法。

(2)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国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当今中国教育制度类似于科举制度,应试教育就是科举制度遗留下来的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要完全将中国的应试教育废除,真正实行素质教育,还需要教育各界在这一道路上继续努力。

(3)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39.(1)刘安       (2)李公麟     (3)邓稼先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安微历史上的名人事迹。(1)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文帝8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刘安博学善文辞,好鼓琴,才思敏捷,奉武帝命作《离骚传》。他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后称该书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其内容吸取了《老子》、《庄子》,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资料,成为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对“道”、“天人”、“形神”等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同时又在继承春秋时的“气”说与战国中期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论”的概念和系统的宇宙生成论。这本书被近代学人梁启超称誉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划时代巨著《淮南子》。作为西汉时期一部影响巨大的社会百科全书,《淮南子》所蕴含的史学研究价值和丰富的精神智慧,仍有待我们后人去进一步挖掘。如: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课文(塞翁失马)就出自《淮南子》。

(2)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安徽桐城人。出身名门大族,家藏古器名画法书甚多,自幼知识渊博,好古善鉴,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订世次,辨别款识。长于诗文,行楷书有晋人风。与王安石、苏轼、米芾、黄庭坚为至交,系驸马王诜之座上客。他于熙宁三年考中进土,曾为检法御史,元符三年辞官,隐居龙眠山过隐居生活,自号“龙眠居士”。 他是熙宁、元丰间的大画家,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正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画马过韩干。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人称“宋画第一,”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

(3)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40.交子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代时,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为此,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41.史记    司马光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学巨著。《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著的,是我国历史上一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42.(1)芜湖(2)市舶(司)(3)琅城(4)萨拉热窝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近代安徽芜湖的相关内容。安徽近代被誉为“万货之会”的芜湖,1882年被辟为米市后商业盛极一时。

(2)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宋朝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杭州等地设置了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3)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法国的琅城是个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十一二世纪之时,这里发生了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争。

(4)本题考查的是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欧洲“火药桶”、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件发生在萨拉热窝。它是一战的导火线。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多元文化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萨拉热窝事件

43.(1)材料一:澶渊之盟 (宋辽和议)材料二:宋夏和议 材料三:宋金和议(3分)

(2)宋真宗2分  元昊2分

(3) 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2分

(4) 和议都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注意从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分析材料一,“北宋每年送给辽”,由此可知为澶渊之盟;从材料二中的“夏对宋称臣”可以看出是宋夏和议;从材料三中的“南宋对金称臣”可以看出是宋金和议也称绍兴和议。

(2)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004年澶州之战,1005年宋真宗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而西夏是1038建立的,建立者是元昊,宋夏和议的签订是1044年,此时西夏的统治者仍然是元昊。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本题描述的 是宋金和议的内容。宋金和议也称为绍兴和议,使双方停止战争,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和议中除了规定南宋对金称臣,送交“岁币”外,还规定南宋和金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形成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4)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辽宋的澶渊之盟的内容,以澶渊之盟为例,宋辽、宋金、宋夏和议都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但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44.

(1)司南,北宋(4分)

(2)指南针是一种可靠的导航仪器,使航海不会迷失方向;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2分)

(3)南宋时期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指南针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内容。要回答最早的指南仪器叫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 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 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 南针的始祖。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

(2)本题考查的是指南针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内容。要作答指南针的应用有什么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指南针是一种可靠的导航仪器,使航海不会迷失方向;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

(3)本题考查的是指南针传入欧洲的相关知识内容。 要回答指南针是经何 人之手传入欧洲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国的指南针(或者说罗盘)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这一技术很快用于航海业,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通过殖民掠夺.大量财富被掠夺到欧洲,成为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45.

(1)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2分)人们生活不饥馑也不富足的状况。(2分)

(2)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多靠南方(2分),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2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2分)

(3)原因(6分):①北方战乱,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也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使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很快;③从外国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④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不超过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依据材料中的“汉朝时……无冻饿之人……无千金之家”,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人们生活不饥馑也不富足的状况。

第(2)问,主要考查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关信息可以得出,由“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可以得出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多靠南方;由“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可以得出,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原因有:①北方战乱,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也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使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很快;③从外国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④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历史专项训练试题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练习题及答案 

2016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参考练习)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