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功案例:胡适母亲教育孩子

编辑:sx_zhuy

2013-04-21

【摘要】:胡适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胡传(公元1841 年——1895年)21 岁考中秀才,后为官。 47 岁时才与胡适母结婚,母其时年仅17 岁。

胡适(公元1891 年—1962 年)安徽绩溪人。

1910 年赴美先人康乃尔大学学农科,后转哥伦比亚大学专修哲学。1917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胡适早年提倡新文化运动,与李大钊等人编辑过《新青年》,抗战胜利后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 年移居美国,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

胡适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胡传(公元1841 年——1895年)21 岁考中秀才,后为官。 47 岁时才与胡适母结婚,母其时年仅17 岁。胡传婚后得一子,老年得子自是欣喜若狂。胡传爱子,但更重视教子。他在公余时,亲自制作了一些红纸方字块,教他们母子认字。胡适不到3岁开始认字,4 岁进私塾正式念书时已识字千余。胡父要求儿子认字,同时也给儿子讲字,说明其字的含义。胡传还亲自给儿子编写了两本教材,一本是《学为人诗》,是一本四言韵文。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一部是《原学》,也是四言韵文,是一部略述哲理的书。

胡传信仰儒家思想,特别是宋儒的思想。因此胡适从小受君臣父子、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终其一生。胡适同时又是一个无神论者,胡适年幼时生活在封建迷信统治的环境里,但他却因父亲的教育而在11~12岁时已成了一个无神论者。胡传54岁便逝去,留下遗瞩,要求儿子“努力读书上进”。

胡传的妻子当时年仅23岁,年轻守寡,膝下仅此一子,但她严守丈夫遗愿,对儿子严格要求,决不存丝毫姑息娇纵之情。

胡母为了让儿子学习好,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她给教师的学费比一般人高出几倍,她并且还向教师提出教法的要求。

胡母对儿子更是严格要求,每天天明,她便唤醒儿子,披衣坐在床上,让儿子回忆头天犯过什么错误,说过什么错话,儿子反省以后,如果有错便要向母亲承认错误并表示了悔改,才能下床梳洗。胡适洗毕立即背起书包去学校早读,有时去得太早,教师还没有到,他只能在门口等待。读完了早课才回家吃早饭,然后再去上学。每天如此,9年如一日。

胡母对儿子的品德方面的要求,有时是严到不应有的程度,比如犯了大错,儿子不但要受到体罚,而且还不准哭出声音,在封建社会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说,大环境如此,体罚尚能有效。现在社会不同了,大环境变了,体罚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很小的孩子也懂,因此这种教育方法不仅无用,还可能引出预想不到的恶果,是绝不可取的。

胡适的父亲死得早,母亲不能不充当“严父”和“严师”的角色,实际上胡母是一位温厚善良的人,从不说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她嫁到胡家,和丈夫前妻的儿子、媳妇、孙儿女们生活在一起,是一个难处的大家庭。在家中,每遇矛盾,她总是心平气和调解,对自己儿子总是教导他“忍让”。胡适成年后曾回忆说:“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母年轻守寡,仅有一子相伴,但她深明大义,不因儿女之情影响儿子前途,胡适年仅14岁,胡母便送他远离家乡去上海求学。胡适求学期间,始终牢记母亲教导,不敢有半点懈怠,刻苦自励,手不释卷,努力学习。胡适一生乡学9年,上海6年,美国留学7年,终于学有所成。

更多内容请进入:中考 > 中考家长

标签:中考家长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