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功案例:司马迁志在四方

编辑:sx_zhuy

2013-04-21

【摘要】:何况那时司马迁仅20 岁,当时交通不便,孤身远行,是很危险的事。但司马谈能冲破儒家礼教的束缚,大胆地鼓励儿子远出。

司马谈在汉武帝初年任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同时也职掌记录、搜集和保存典籍文献,是一个地位不高并为社会所轻视的小官。司马谈位卑却忠于职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他做为一个太史令,深深认识到中国的历史除一部《春秋》之外,便是一片空白,急需有人搜集资料,重新整理出一部历史书来。这需要阅读和研究许多古代留传下的书籍。而汉朝以前的古文字和汉朝通行的文字又有很大的不同,很不好读。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司马谈把儿子司马迁从老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带到了长安。

司马迁(公元前145 年——公元前87 年)10 岁来到长安,告别了耕牧生活,开始从父学习古文。后又从师有名的学者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代历史和经典文献。

但是,由于古代没有印刷术,纸张也还没有发明,书籍本来很少。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只留下一点断简零篇,记载也很简略。不少事的记载还互相矛盾,真假难辨。司马谈鼓励年轻的司马迁亲自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各地的地理和风土人情,观瞻历史遗迹,搜集书本上没有记载的遗闻轶事。

司马谈所处的是儒家思想统治的时代,儒家的规定是“父母在,不远游”,父母活着就到外边旅游,是不孝的行为。何况那时司马迁仅20 岁,当时交通不便,孤身远行,是很危险的事。但司马谈能冲破儒家礼教的束缚,大胆地鼓励儿子远出。

司马谈为儿子远行做了充分准备,详细地教给儿子,一路上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可能的线索,怎样才能搜集到可靠材料的方法。

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出武关,经过南阳,到江陵,然后渡江南下,到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而后,他又到九嶷山,瞻仰了舜的葬地。到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遗迹。到会稽,访禹穴,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到姑苏,拜访伍子胥的神祠。过长江,到淮阴,收集韩信的故事。到曲阜,了解孔子的生平。看了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沛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泽乡。经过二、三年的考察,司马迁熟悉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搜集了历史资料,纠正、补充了文献上的许多疏漏,也大大扩展了他的眼界和胸襟,为后来的《史记》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0 年,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司马谈应当随行,但他因病留在了洛阳。这时司马迁南巡归来,在父亲的病榻前,父亲流着眼泪对他说:“我们家世代为太史,想著一部历史,但始终没有做成。我死了之后,如果你能当太史,就可以继承我们的祖业了。希望你能继承我的遗愿,把书写出来。”

司马迁含泪接受了父亲的遗命,便东上泰山随从汉武帝。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实现其著述理想,司马迁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后来司马迁由于直言得罪了皇帝而受了宫刑,他本来想死,但想到父亲的遗愿尚未实现,便忍辱负重,刻苦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贡献给我国文化宝库中晶莹的瑰宝,是作者一生心血凝聚而成。

司马迁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同他父亲的教导关系极大。他父亲传授给知识,引导他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在艰险的跋涉中,司马迁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才干,而且锻炼了坚强的意志,以致在后来的坎坷人生道路上,他仍能坚强地著书立说,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更多内容请进入:中考 > 中考家长

标签:中考家长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