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ez
2013-12-25
威廉希尔app 为考生整理了“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介)”一文,希望考生认真阅读,同时祝愿考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介)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是江西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全日制省级重点中学,位于赣州市红旗大道西段南侧(红旗大道57号),占地面积21286.02平方米,建筑面积24249.45平方米;学校集高中、初中为一体,目前在校学生2000多人,共有49个教学班,在岗教职工203人,其中高级教师81人,特级教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省骨干教师15人,市学科带头人8人,市青年骨干教师20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3人,硕士导师1人。学校现设有办公室、教务处、招生科研处、政教处、总务处、工会、团委、小学部等8个职能部门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微机等13个教研组。学校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文科党支部、理科党支部和离退休党支部,共有中共党员80人,党总支书记黄瑞金。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现任校长袁登骅,副校长邹华仙,王经万,校长助理王焕诚。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前身是赣县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校舍设水西乡善边村的回龙古庙,当时县府委任郭宗珪先生、郭宗先生为筹备员,始招初中两个班,由县长方正鹄自兼校长,翌年秋,新赣南建设计划实施后,由专员蒋经国亲兼校长,维持一年,虽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为了兼顾政务,逐改委洪长铭先生兼任,、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增设高中,同年秋増设简师科,逐为完全中学,更名为赣县县立中学。第二年八月,由于洪长铭先生有他就辞职,而由县府委任杨毓棻先生继任校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二月,日寇逼赣,学校迁往县属长演坝,期间学校照常招生、办学,仍能在炮火中负起教育青年的神圣使命。同年七月,杨毓棻先生辞职,县府委任教育科长汤马伟先生兼任校长,年底赣城光复,学校即从县属长演坝迁入赣城,以城北的爱莲书院为校址,有专任教师24人,兼职教师9人,职员12人,学生人数也由500余人增至800余人,班次由9个班增至15个班。由于学生人数激增,学校便把高中部迁往水西乡石公坑,但因地处偏僻,往来不便,汤校长急欲觅一优良地点为学校永久校址,逐请示将章贡路原赣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之房屋为学校建立新校舍,后获允准,于民国三十六年秋积极展开建设工作,历时八个月初步完成,民国三十七年三月,高中班全部迁入新校舍上课。八月,汤校长辞职返浙,由本校教务主任卢定忠先生任校长,并将初三下一班迁入新校舍上课。(资料摘自: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正气日报》子民文章:《漫写赣县县中》)
1949年8月14日赣州城解放,10月,赣县县立中学与私立知行中学合并,成立赣州市市立中学,校址设东溪寺(原赣五中内),市长夏骏青兼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朱轮兼任学校校长。1952年,学校易名为赣州市第二中学(简称赣二中),1957年5月,学校分出一部分班级成立赣州市第二初级中学(59年易名赣州市第五初级中学)后,校址迁至赣州市青年路中段北侧。(今赣州三中北校区内)
1958年6月,赣南师专创办,次年7月,为了适应师专办学的需要,经赣南行政区公署批准增设附属中学,将赣州二中改为赣南师专附中,从赣州市青年路迁入赣南师专中师部原址(今赣南纺织厂内)。60年3月,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赣南师专升格为赣南师院,赣南师专附中相应更名为赣南师院附中。62年8月,赣南师专撤并,停止招收新生,只负责培训中学教师。63年6月,赣州专署发出《关于改变赣南师院附中名称及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赣南师院附中改为赣州市第八中学,由赣州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1964年4月,赣南师院恢复招生,学院改名为赣南师专。10月,省教育厅批复,为了便于赣南师专试行半工半读,同意将南康潭口初中改为赣南师专第一附中,将原赣州市第八中学改为赣南师专第二附中。为了集中力量办好第一附中,走出一条与半工半读制度相适应的新路子,1966年5月,经江西省教育厅同意,将赣南师专第二附中划回赣州市,复名赣州市第八中学。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还曾经被称为赣州市红旗中学。1968年12月,赣南师专停办,改为赣南毛泽东教育思想学习班。69年初,赣州市第八中学迁入赣南师专校内,74年5月,国务院批准恢复赣南师专,1978年8月,赣州地委决定,赣南师专从9月1日起划归地委领导,赣州市第八中学从赣南师专迁入原赣州师范附属小学内(今附中南园校址),两校合并,定为赣南师专附属学校,学校设立小学部,从此学校便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1984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赣南师专升格为赣南师院,赣南师专附属学校也易名为赣南师院附属学校。1990年开始,赣南师院附属学校分为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附属小学由附属中学统一领导、管理。2007年9月,附属小学一年级停止招生,走上了一条由逐步萎缩到最后停办的新路子。(资料来源:1989年版赣州市地方志丛书之四—《赣州市教育志》)
学校自创办以来,大力秉承“健能勤诚”的校训,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健康成长。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由于当时学校与赣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合并,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由20多个班増至40多个教学班,但此时小学部的规模仍比较大,每个年级均在4—6个班左右,初中则每个年级4个班,虽然其间高中办学规模较小,每个年级才4—5个教学班,但高考成绩却十分喜人,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我校年仅13岁的宁铂同学被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录取,成为中国第一批少年大学生;1984年,高三学生邱强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学生物理竞赛第二试成绩居全省首位,在北京参加第三试后为北京大学免试提前录取;另外学校还先后有4人考取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他们是:廖文根(78届学生,清华大学)、刘云(84届学生,清华大学)、刘经鸿(85届学生,清华大学)、罗序昆(87届学生,清华大学)。
直至1987年以后,小学的规模才逐步缩小,一年级开始只招2个班;初中则由4个班扩大到6个班,而高中的每个年级仍然是4
—5个班。此时虽然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在1980年12月17日,省教育厅为调整学校布局,将全省227所重点中学改为110所,我校仍被定为普通中学),但由于学校初中规模的扩大,为学校的高中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生源保障(当时规定本校的初中生只能考本校高中就读),因此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在同类学校中还是较为突出的。直到1997年学校初三学生的中考报名才被开始放开,至1999年,赣州市各高中开始按中考志愿录取,从此以后我校的高中招生只能在赣州一中、赣州三中两所重点中学享有优先招生权后才招收普通中学学生,高中生源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加上学校原有基础设施相当陈旧,当时小学部的教室、办公楼及高中部教室、学校厠所均为砖木结构的老旧危房,学校的办学逐显困难。1995年,在校长、书记陈正如的努力下,从省教育厅争取到“邵逸夫教育基金”80万港币,建成了学校教学大楼“逸夫楼”,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从而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并伴随着“逸夫楼”周边环境的整治、优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至此学校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櫈)的办学问题。
2002年6月,赣南师院面向全国招聘附中校长,张敏生同志(原信丰中学书记,主持工作)脱颖而出,并于2002年9月被赣南师院聘为附属中学校长。张敏生校长主持学校工作以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办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英才+特长+合格”的特色之路,兴办了“小班制研究性学习班”;在人事管理上,大胆改革,推行“三级聘用制”(校长聘用年级组长、年级组长聘用班主任、班主任聘用课任教师),大力优化教师资源;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极力推行“量化管理”,实行德育“两个量化”管理(《班务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学生个人德育量化考核办法》)和教学“两个量化”管理(《教学常规量化考核办法》、《教学终端量化考核奖励办法》),使校风、学风、教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校园建设方面,随着2002年10月学校被江西省教育厅列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后,为适用其创建的要求,学校要求赣南师院把其原专科部(位于水西镇联三村)提供给附中办学使用,2003年9月,赣南师院附中北园挂牌正式招生(高一年级),并聘任学校副校长谢本梓为北园执行校长。至此,学校便分为南园和北园两个校区。
新一轮的创业铸就了新的辉煌,五年来,学校的“三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声誉大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学生达3000多人,此时,高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班级数由原12个班增至40个班,高中部学生人数增至2000余人,特别是学校的高考升学率迅速攀升,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尤其是“两个状元、六个北大”,震撼了赣南大地,他(她)们是:罗思杰(2005年考取北京大学,赣州市理科状元)、张薇(2005年考取北京大学)、罗米拉(2006年考取北京大学)、谢龙(2007年考取北京大学,赣州市理科状元)、杨和敏(2008年考取北京大学)、饶小龙(2010年考取北京大学)。由于办学成效显著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2008—2009学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优秀考点学校”、“全省教育系统创新发展年先进单位”、“江西省绿色学校”、“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会”、“赣州市德育示范学校”、“赣州市文明单位”、“赣州市园林化单位”、“赣州市卫生先进单位”、“2010年赣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赣州市红十字人道金质奖章”、“2004年赣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特别是由于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学校被赣州市人民政府和教育局授予“2005—2006学年度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进步奖”、“2008—2009学年普通中学体艺特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市直中学考评学校管理先进单位”、“2009—2010学年度优生培养先进学校”、“2009—2010学年度普通中学高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2008年12月20日,学校顺利接受了江西省政府、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重点中学评估工作,2009年4月29日,学校被省政府、省教育厅评定为“江西省重点中学”。
2012年7月,赣南师院面向江西省各省级重点中学选调优秀校长,经过深入调研、认真考察,2012年9月袁登骅同志(原瑞金一中校长)被选调为赣南师院附中校长。
新的理念、新的思路赋予了学校新的发展,今天,全体附中人正以一种崭新的精神状态,演绎着附中新的发展气象
(一)、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做优初中,做强高中”,抓起始,强基础,重内涵,实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这是附中现今办学执着的追求。
(二)、转变办学理念,凝聚发展力量——“建设快乐、和谐、幸福附中”。 调动全员积极性,凝心聚力谋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建立客观公正的激励机制,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拓宽教师民意的渠道,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提升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建设快乐、和谐、幸福附中”。新的办学理念,凝聚了附中全体教职员工新的精气神。
(三)、创新办学模式,打造办学特色——“办小班,做精品”。“不求大,但求精”,走“小”而“精”的办学之路,实验班每班≤30人,普通班每班≤45人,关注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特色发展之路,乃附中发展之出路。
(四)、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学校发展——“深化三项改革,突出精细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突出优质、高效要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突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要求;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突出客观公正、激励激活要求。唯有改革,才能发展;唯有科学、精细管理,才能提升办学水平,这是今天全体附中人形成的共识。
(五)、强化师资建设,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队伍,推进名校建设”。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关注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升教师文化素养。附中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只有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队伍,才能以“名师”促“名校”,增强附中影响力。
(六)、狠抓学科建设,打造“名学科”品牌——“导师引领,特色发展”。学校的竞争,实质是学科的竞争。目前,附中已下大力气,狠抓学科建设。实施学科导师制,利用赣南师院优势资源,聘任在基础教育方面研究颇深的高校博士、教授担任学科导师,指导附中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扎实推进教科研活动,打造学科建设特色,创立学科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
(七)、加强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拓展文化载体,开展读书活动”。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拓展文化传承载体,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开展师生读书活动,营造读书学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让师生在文化中熏陶,在熏陶中发展。
(八)、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品位——“建设美丽附中,提高幸福指数”。大力改善学习工作条件,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建设“美丽附中”,提升师生幸福感、自豪感,这是现今全体附中人共同的追求。
思路决定出路,实干成就未来。“思路+举措=发展”,现在的附中正在悄悄地快速变化着,全体附中人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发奋图强,勇于争先,实现着附中新的发展。
时代赋予了学校基础教育新的使命,素质教育是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的必然召唤。目前学校正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努力探索全面育人的成功之路。赣南师院附中将继续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以新一轮的创业,“做优初中,做强高中”,努力建设快乐和谐幸福附中。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是江西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全日制省级重点中学,位于赣州市红旗大道西段南侧(红旗大道57号),占地面积21286.02平方米,建筑面积24249.45平方米;学校集高中、初中为一体,目前在校学生2000多人,共有49个教学班,在岗教职工203人,其中高级教师81人,特级教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省骨干教师15人,市学科带头人8人,市青年骨干教师20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3人,硕士导师1人。学校现设有办公室、教务处、招生科研处、政教处、总务处、工会、团委、小学部等8个职能部门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微机等13个教研组。学校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文科党支部、理科党支部和离退休党支部,共有中共党员80人,党总支书记黄瑞金。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现任校长袁登骅,副校长邹华仙,王经万,校长助理王焕诚。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前身是赣县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校舍设水西乡善边村的回龙古庙,当时县府委任郭宗珪先生、郭宗先生为筹备员,始招初中两个班,由县长方正鹄自兼校长,翌年秋,新赣南建设计划实施后,由专员蒋经国亲兼校长,维持一年,虽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为了兼顾政务,逐改委洪长铭先生兼任,、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增设高中,同年秋増设简师科,逐为完全中学,更名为赣县县立中学。第二年八月,由于洪长铭先生有他就辞职,而由县府委任杨毓棻先生继任校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二月,日寇逼赣,学校迁往县属长演坝,期间学校照常招生、办学,仍能在炮火中负起教育青年的神圣使命。同年七月,杨毓棻先生辞职,县府委任教育科长汤马伟先生兼任校长,年底赣城光复,学校即从县属长演坝迁入赣城,以城北的爱莲书院为校址,有专任教师24人,兼职教师9人,职员12人,学生人数也由500余人增至800余人,班次由9个班增至15个班。由于学生人数激增,学校便把高中部迁往水西乡石公坑,但因地处偏僻,往来不便,汤校长急欲觅一优良地点为学校永久校址,逐请示将章贡路原赣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之房屋为学校建立新校舍,后获允准,于民国三十六年秋积极展开建设工作,历时八个月初步完成,民国三十七年三月,高中班全部迁入新校舍上课。八月,汤校长辞职返浙,由本校教务主任卢定忠先生任校长,并将初三下一班迁入新校舍上课。(资料摘自: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正气日报》子民文章:《漫写赣县县中》)
1949年8月14日赣州城解放,10月,赣县县立中学与私立知行中学合并,成立赣州市市立中学,校址设东溪寺(原赣五中内),市长夏骏青兼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朱轮兼任学校校长。1952年,学校易名为赣州市第二中学(简称赣二中),1957年5月,学校分出一部分班级成立赣州市第二初级中学(59年易名赣州市第五初级中学)后,校址迁至赣州市青年路中段北侧。(今赣州三中北校区内)
1958年6月,赣南师专创办,次年7月,为了适应师专办学的需要,经赣南行政区公署批准增设附属中学,将赣州二中改为赣南师专附中,从赣州市青年路迁入赣南师专中师部原址(今赣南纺织厂内)。60年3月,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赣南师专升格为赣南师院,赣南师专附中相应更名为赣南师院附中。62年8月,赣南师专撤并,停止招收新生,只负责培训中学教师。63年6月,赣州专署发出《关于改变赣南师院附中名称及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赣南师院附中改为赣州市第八中学,由赣州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1964年4月,赣南师院恢复招生,学院改名为赣南师专。10月,省教育厅批复,为了便于赣南师专试行半工半读,同意将南康潭口初中改为赣南师专第一附中,将原赣州市第八中学改为赣南师专第二附中。为了集中力量办好第一附中,走出一条与半工半读制度相适应的新路子,1966年5月,经江西省教育厅同意,将赣南师专第二附中划回赣州市,复名赣州市第八中学。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还曾经被称为赣州市红旗中学。1968年12月,赣南师专停办,改为赣南毛泽东教育思想学习班。69年初,赣州市第八中学迁入赣南师专校内,74年5月,国务院批准恢复赣南师专,1978年8月,赣州地委决定,赣南师专从9月1日起划归地委领导,赣州市第八中学从赣南师专迁入原赣州师范附属小学内(今附中南园校址),两校合并,定为赣南师专附属学校,学校设立小学部,从此学校便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1984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赣南师专升格为赣南师院,赣南师专附属学校也易名为赣南师院附属学校。1990年开始,赣南师院附属学校分为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附属小学由附属中学统一领导、管理。2007年9月,附属小学一年级停止招生,走上了一条由逐步萎缩到最后停办的新路子。(资料来源:1989年版赣州市地方志丛书之四—《赣州市教育志》)
学校自创办以来,大力秉承“健能勤诚”的校训,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健康成长。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由于当时学校与赣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合并,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由20多个班増至40多个教学班,但此时小学部的规模仍比较大,每个年级均在4—6个班左右,初中则每个年级4个班,虽然其间高中办学规模较小,每个年级才4—5个教学班,但高考成绩却十分喜人,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我校年仅13岁的宁铂同学被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录取,成为中国第一批少年大学生;1984年,高三学生邱强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学生物理竞赛第二试成绩居全省首位,在北京参加第三试后为北京大学免试提前录取;另外学校还先后有4人考取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他们是:廖文根(78届学生,清华大学)、刘云(84届学生,清华大学)、刘经鸿(85届学生,清华大学)、罗序昆(87届学生,清华大学)。
直至1987年以后,小学的规模才逐步缩小,一年级开始只招2个班;初中则由4个班扩大到6个班,而高中的每个年级仍然是4
—5个班。此时虽然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在1980年12月17日,省教育厅为调整学校布局,将全省227所重点中学改为110所,我校仍被定为普通中学),但由于学校初中规模的扩大,为学校的高中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生源保障(当时规定本校的初中生只能考本校高中就读),因此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在同类学校中还是较为突出的。直到1997年学校初三学生的中考报名才被开始放开,至1999年,赣州市各高中开始按中考志愿录取,从此以后我校的高中招生只能在赣州一中、赣州三中两所重点中学享有优先招生权后才招收普通中学学生,高中生源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加上学校原有基础设施相当陈旧,当时小学部的教室、办公楼及高中部教室、学校厠所均为砖木结构的老旧危房,学校的办学逐显困难。1995年,在校长、书记陈正如的努力下,从省教育厅争取到“邵逸夫教育基金”80万港币,建成了学校教学大楼“逸夫楼”,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从而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并伴随着“逸夫楼”周边环境的整治、优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至此学校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櫈)的办学问题。
2002年6月,赣南师院面向全国招聘附中校长,张敏生同志(原信丰中学书记,主持工作)脱颖而出,并于2002年9月被赣南师院聘为附属中学校长。张敏生校长主持学校工作以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办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英才+特长+合格”的特色之路,兴办了“小班制研究性学习班”;在人事管理上,大胆改革,推行“三级聘用制”(校长聘用年级组长、年级组长聘用班主任、班主任聘用课任教师),大力优化教师资源;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极力推行“量化管理”,实行德育“两个量化”管理(《班务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学生个人德育量化考核办法》)和教学“两个量化”管理(《教学常规量化考核办法》、《教学终端量化考核奖励办法》),使校风、学风、教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校园建设方面,随着2002年10月学校被江西省教育厅列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后,为适用其创建的要求,学校要求赣南师院把其原专科部(位于水西镇联三村)提供给附中办学使用,2003年9月,赣南师院附中北园挂牌正式招生(高一年级),并聘任学校副校长谢本梓为北园执行校长。至此,学校便分为南园和北园两个校区。
新一轮的创业铸就了新的辉煌,五年来,学校的“三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声誉大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学生达3000多人,此时,高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班级数由原12个班增至40个班,高中部学生人数增至2000余人,特别是学校的高考升学率迅速攀升,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尤其是“两个状元、六个北大”,震撼了赣南大地,他(她)们是:罗思杰(2005年考取北京大学,赣州市理科状元)、张薇(2005年考取北京大学)、罗米拉(2006年考取北京大学)、谢龙(2007年考取北京大学,赣州市理科状元)、杨和敏(2008年考取北京大学)、饶小龙(2010年考取北京大学)。由于办学成效显著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2008—2009学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优秀考点学校”、“全省教育系统创新发展年先进单位”、“江西省绿色学校”、“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会”、“赣州市德育示范学校”、“赣州市文明单位”、“赣州市园林化单位”、“赣州市卫生先进单位”、“2010年赣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赣州市红十字人道金质奖章”、“2004年赣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特别是由于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学校被赣州市人民政府和教育局授予“2005—2006学年度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进步奖”、“2008—2009学年普通中学体艺特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市直中学考评学校管理先进单位”、“2009—2010学年度优生培养先进学校”、“2009—2010学年度普通中学高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2008年12月20日,学校顺利接受了江西省政府、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重点中学评估工作,2009年4月29日,学校被省政府、省教育厅评定为“江西省重点中学”。
2012年7月,赣南师院面向江西省各省级重点中学选调优秀校长,经过深入调研、认真考察,2012年9月袁登骅同志(原瑞金一中校长)被选调为赣南师院附中校长。
新的理念、新的思路赋予了学校新的发展,今天,全体附中人正以一种崭新的精神状态,演绎着附中新的发展气象
(一)、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做优初中,做强高中”,抓起始,强基础,重内涵,实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这是附中现今办学执着的追求。
(二)、转变办学理念,凝聚发展力量——“建设快乐、和谐、幸福附中”。 调动全员积极性,凝心聚力谋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建立客观公正的激励机制,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拓宽教师民意的渠道,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提升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建设快乐、和谐、幸福附中”。新的办学理念,凝聚了附中全体教职员工新的精气神。
(三)、创新办学模式,打造办学特色——“办小班,做精品”。“不求大,但求精”,走“小”而“精”的办学之路,实验班每班≤30人,普通班每班≤45人,关注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特色发展之路,乃附中发展之出路。
(四)、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学校发展——“深化三项改革,突出精细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突出优质、高效要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突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要求;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突出客观公正、激励激活要求。唯有改革,才能发展;唯有科学、精细管理,才能提升办学水平,这是今天全体附中人形成的共识。
(五)、强化师资建设,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队伍,推进名校建设”。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关注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升教师文化素养。附中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只有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队伍,才能以“名师”促“名校”,增强附中影响力。
(六)、狠抓学科建设,打造“名学科”品牌——“导师引领,特色发展”。学校的竞争,实质是学科的竞争。目前,附中已下大力气,狠抓学科建设。实施学科导师制,利用赣南师院优势资源,聘任在基础教育方面研究颇深的高校博士、教授担任学科导师,指导附中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扎实推进教科研活动,打造学科建设特色,创立学科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
(七)、加强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拓展文化载体,开展读书活动”。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拓展文化传承载体,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开展师生读书活动,营造读书学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让师生在文化中熏陶,在熏陶中发展。
(八)、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品位——“建设美丽附中,提高幸福指数”。大力改善学习工作条件,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建设“美丽附中”,提升师生幸福感、自豪感,这是现今全体附中人共同的追求。
思路决定出路,实干成就未来。“思路+举措=发展”,现在的附中正在悄悄地快速变化着,全体附中人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发奋图强,勇于争先,实现着附中新的发展。
时代赋予了学校基础教育新的使命,素质教育是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的必然召唤。目前学校正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努力探索全面育人的成功之路。赣南师院附中将继续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以新一轮的创业,“做优初中,做强高中”,努力建设快乐和谐幸福附中。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介)由威廉希尔app 为您整理提供,更多赣州相关资讯尽在【赣州中考网】。
标签:赣州中考资讯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