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考盐城市第一中学学校简史

编辑:sx_zhangh

2014-01-21

对于初中生来说中考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提供“江苏中考盐城市第一中学学校简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苏中考盐城市第一中学学校简史

年始创至今已走过了八十个春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学校的前身“盐城县初级中学”顺应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历史潮流,在盐城泰山庙应运而生,开盐城公办中学之先河。八十年来,学校饱经了白云苍狗的时局动荡,阅尽了沧海桑田的世纪变迁,历经了革命战争的磨炼,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数十年中,虽校名屡有更迭,校址多有变迁,办学数度中断,然全体师生员工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脉相承,延绵不断。今天,凝聚了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盐阜老区人民殷切期望,倾注了数代先贤心血与才智的盐城市第一中学,已发展成一所盛誉远播的江苏省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回顾历史,放眼未来,盐城市第一中学将一如既往,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负重前行的开拓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求实、求精、求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作出新的贡献。

盐城第一所公办中学

1923年,盐城有识之士将位于盐城泰山庙内的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改立为盐城县初级中学,这是盐城县第一所公办中学。学校初创时只有一个初中班。1927年,县立女子中学、县立初级师范并入后,分为男子初中部、女子初中部、初级师范部三部。女子部设在城内沈家旗杆(今建军中路市政府大院内),仍由原女中校长李潄石主其事。1931年改女子部为第一院,男子部及师范部为第二院。1933年,复改第一院为县立女子初级中学;第二院为县立初级中学,双轨,计有六个班级。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逐步排除了封建性的内容,加强了自然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开设有公民、国文(白话)、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手工等。

学校首任校长李耕石,清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毕业。1927—1934年继任校长先后有朱坚白、彭大铨、陆家驯。四任校长均治学严谨。彭大铨先生执掌校政时对师生要求甚严,强调教师必须有真才实学,进德修业。教师陆家驯、潘德钦、陆家驷诸先生不仅学养高、教学好,且一身正气,言传身教,深受学生敬佩。要求学生必须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学校考试严格,凡成绩不合格者均不能入学、升级和毕业,凡主科两次补考不及格者则予除名。1932年省立第八中学(今省扬州中学)高中招生200名,报考者多达2000余人,盐城县初级中学21人参考,录取14人,皋学炳名列榜首,事载当年8月份《申报》。

盐城县初级中学的学生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心忧天下,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科学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1925年6月初,县中学生到街头和茶肆演说、募捐,声援上海工人罢工斗争。1928年10月初,县中学生同盐中、亭湖等校学生一道,在地下党员陶官云、梁乙东和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彭克勤的组织下,举行了废除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的大游行,参加了“捣毁城隍庙”的反封建活动。学校要求学生艰苦奋斗、勤学上进、崇实务本,以“人能咬得菜根香,则百事可作”教诲学生。师生曾自己动手将坟地平整为运动场地,学校开设劳作课,教会学生手工编织藤、竹制品等技艺。

1932年胡乔木因病从清华大学回盐养病,尝求教于时任校长的陆家驯先生,彼此过从甚密,遂结师生情谊。

1934年学校更名为“盐城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校长唐秉玄,中央大学昆虫系毕业。学校设普通科和农作科,普通科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等同普通初级中学,为县中之延续。农作科培养范公堤东农垦区的初级棉作人才,课程分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践,不定期组织学生到棉垦区见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地下党员赵敬之等人的发动下,学生兴起抗日救亡的学潮,走上街头游行、散发传单,宣传抵制日货,要求政府发枪抗日,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1938年,日军侵犯盐城,学校被迫迁移,普通班迁至五区十八团廖家庄(今建湖境内),至1939年冬,师生星散。农科班迁至大孙庄福缘庵(亦在今建湖境内),至1940年暑假后停办。

苏北中等教育的“天之骄子”

1941年1月,新四军在盐重建军部,军部所在地泰山庙即我校原校址。1941年春在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民主政府于永丰邵家河福慧庵复办“盐城县县立中学”,续招新生,并在上冈舍利寺设分校。县长贺希明兼任校长,县参议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苏北的鲁迅”、“共产党人的真朋友”的宋泽夫兼任副校长,共产党员、教育家赵敬之主持校务。连同分校在内高初中共九个班,学生四百多人,教职工50多人。这是盐阜根据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一所完全中学,陈毅同志称之为苏北中等教育的“天之骄子”,其铜质校徽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

1941年7月,日本侵略军“扫荡”盐城,赵敬之率“夏令营”部分师生向北转移至阜宁的郭墅张庄。根据刘少奇、陈毅同志指示和盐阜行署的决定,赵敬之参加盐阜区联立中学的筹建工作,学生一部随赵北去,一部加入“鲁艺”,盐城县县立中学遂复停办。

1943年,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逐渐壮大,地方局势渐趋稳定。5月,中共盐城县委、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在尚庄复办县中,胥大可任校长,校名为“盐城县育才中学”。学校初无固定校址,在尚庄侯家伙附近“打游击”,开学时初中三个年级,共四个班,高中设普通班、简易师资班和化工班,共三个班,学生280人。1944年春,西迁尚庄姚家伙,以和尚庙为校部,复称“盐城县立中学”。1944年底胥大可校长调县武装工作委员会工作,陶官云接任校长,王芷芬任生活指导部主任(在党内为支部书记)。1945年,为纪念共产党人的真朋友、苏北的鲁迅——宋泽夫先生,学校改名为“盐城县泽夫中学”,开学后又迁义丰石家庄,以乩坛为校部。同年,陶官云校长随军北上,由宋泽夫先生之长子、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宋我真继任校长。

1945年11月盐城光复,学校遂迁至城内沈家旗杆,接管了日伪时期的伪县中。1946年4月盐城县更名为叶挺县,学校随之更名为“叶挺县立中学”。是年夏,全面内战爆发,盐城战氛骤浓,为免损失计,学校主动撤离城区,迁至秦南西季庄。12月盐南保卫战结束后,又迁至学富白兔庄。后分散游击教学,一度迁至建湖花园垛,后又折回楼王江家庄西王舍。1947年初,战氛稍靖,便在秦南河夹寺大成庄集中,旋又迁至学富蒋湖庄。1948年2月,叶挺县中与建阳县中合并,名为“叶挺建阳联立中学”(简称“叶建联中”)。同年8月改叶建联中蒋湖分校为“叶挺县立中学”,并先后在大冈、尚庄设分校。1949年本部由蒋湖迁至秦南宋村,且在城区集仙堂设立分校。7月,叶挺县复改盐城县,校名遂改为“盐城县立中学”,至1950年初与苏北行署盐城行政区区立中学合并为苏北盐城中学。1944年至1950年校名多变校址不定,然领校长之职者均是宋我真先生。

盐城乃苏北革命老根据地,战争年代受敌封锁、包围。战时盐城县中在敌强我弱的根据地开创了教育史上罕见的“游击教学”这一特殊教学形式。学校没有固定形式,亦没有固定地点,师生随敌情变化,随时转移出没于乡村闾里,分散教学。学校没有校舍,没有教具,一俟形势稍靖,随处皆可作教室,学生则以被包作学桌。教学内容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开设的科目有:语文、政治、史地、数、理、化、生物、英文,主要以政治、语文、数学为主。除自然科学采用旧教材外,其余均为新编。英文无课本,只得译述抗日标语,或新民主主义论之片断。教学为政治和战争的需要服务。教学活动内容不固定,进度不统一,随时局的变化而变化。

战争时期教学做合一,师生互教互学。中学四年毕业,分初、高中各二年,学制服从革命工作需要,学生随时准备离校参加革命。学生大都是农民子弟,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故采用复式教学,或用小先生制、兵教兵的办法。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大抵依靠勤工俭学。在党中央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时,教师每人一部纺车。学校木制的手织机能织出毛巾、土布。学校还能就地取材生产纸张、墨水和肥皂。师生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帮助,情同手足。

战争环境,一切服从革命战争,经济极端困难,教师每人月薪仅大米75斤,一家数口,一切生活均在其中,但不觉其苦,不发牢骚,表现出高尚的情操。

战时盐城县中的师生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教育与党和人民所面临的基本任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为之服务,为抗战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如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参谋长的孙涛,曾任南海军区某师师长的孙捷,原南京市副市长葛德芝,上海市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任(博士)胥爱斌,原江苏省供销社主任钱岗,原哈尔滨市工业部部长陆顺祥,原连云港市财贸办主任王世凯等同志都曾是育才中学的学生。再如校长宋我真,解放战争伊始就带头送两子一女参军。赵敬之校长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发端于初创时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革命战争的锻炼,更加发扬光大,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代师生困厄中不坠其志,艰难时愈振其雄,排难求进,创新创业。

步入基础教育轨道

1950年初,盐城县立中学与苏北行署盐城行政区区立中学合并为苏北盐城中学。同年苏北盐城中学工商合作班迁入西园(即今剧场路校址)。1951年秋,以工商合作班为基础组建苏北盐城财经学校。1952年,高中部并入苏北扬州财校,盐城财经学校遂更名为“苏北盐城初级财经学校”。1954年改财校为“盐城县初级中学”,招初一新生四个班,原财校两个“会计专业”班编为初三,共六个班级。1958年暑假,举校迁至北门今市二中校址,时16个班。1959年暑假,分出一半新建“师专附中”(今市二中);另一半仍为盐城县初级中学,校址迁至城南双园(今市一职中校址),1964年8月复迁回西园,直至今日。1960年夏,初中为三轨,增招高中班一个,校名改为“盐城县中学”。1963年起,高中双轨,初中四轨,直至1966年未变。十七年间,校长共六任,先后依次为:蒯家毅、陈栖山(副)、崔开明(副)、孙士江、成汇(副)、蔡秀枝。

新中国建立至文革前十七年,学校几度变更,终于步入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轨道。迄1966年,全校计有19个班级,学生1050人,教职工77人,其中专职教师50人。十七年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时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如原盐城市副市长、后任省滩涂局局长的杨义厚,美国西雅图市贝尔系统公司经理杨增康,文学评论家、东南大学教授姜耕玉均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劫难告罄 拨乱反正

1966年5月开始的“文革”十年浩劫,教育首当其冲。1966年6月14日,校内出现第一张大字报。7月,主管教学的校长被“罢官”,教导处主任随即被关进“牛棚”,全校停课“闹革命”。学校继红卫兵组织成立后,造反派组织相继成立,在“造反有理”的旗帜下,打砸抢风行,一度处于造反狂热之中。学校领导瘫痪,教学秩序废弛。许多优秀教师被视为牛鬼蛇神,受到批判和迫害,身心备受创伤。教学资料和档案洗劫一空,教学设施被砸,以至全校教室竟无一块完好玻璃。更为严重的是对青少年思想的毒害,造成无政府思潮泛滥,“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1966年,高、初中应届毕业生335人,均因留校参加“文革”运动而未按时毕业,初一新招学生220人也未能按时入学。1967年1月校长蔡秀枝行政权被夺,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3月军宣队进校。1968年6月18日学校成立革委会,王干臣任主任,下设政工组、教革组和后勤组。11月工宣队进驻学校。1971年8月学校更名为“盐城县直属第一中学”。至1979年革委会撤销止,曹润、孙毅明(副)、沈恒生、曹润先后任学校革委会主任。

革委会成立后,学校“复课闹革命”。1968年秋冬,1966—1968三届高、初中学生共1050人同时毕业,全部下放农村,另招新生660名(包括66年招收的220名初一新生)。1969年春季又招6个班新生。4月城中女子小学并入我校,设小学部,至1973年小学生全部毕业离校,小学部撤销。至1974年,全校共有28个班,其中初中17个班,高中11个班,教职工113人,其中专职教师84人。

1968-1978年间,学制实行二二分段,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初中直升高中。当时,全国、全省均无统一教材。学校教学以乡土教材为主,由县市组织编写。1969年起使用由省组织编写的教材,教材明显体现社会中心课程倾向,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全盘否定了“十七年”课程体系。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学工、学农活动,组织师生到工厂、学农基地劳动,学习工农业基础知识。进行农教对流,农民上讲台上课,教师下乡参加劳动。教学活动一般不进行考试,学时完成即自行毕业。

1976年10月, “四人帮”被粉碎,劫难告罄,学校百废待兴。全校师生奋起清算“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在“文革”中受打击迫害的教师平反昭雪,落实政策。学校整顿并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整修教室,购置教学设施设备,恢复教研组,取消工业基础课、农业基础课,恢复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学制逐步由全日制四年制向全日制六年制完全中学过渡。1977年县一小、二小初中班并入。迄1978年,学校共有33个班级,1958名学生,141名教职工,其中81名专职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组织应、往届学生复习迎考。1978年“盐城县直属第一中学”改名为“盐城县第一中学”。

创建合格的省重点中学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1979年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盐城县第一中学被列为全省首批办好的九十五所普通中学之一,这是一中发展史上一个难得机遇,一次重大转折,这标志着盐城县第一中学步入了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新阶段,驶上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创建初期,面对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科配备不齐,不少教师受“文革”伤害,身心疲惫,教学设备残缺不全,校舍破敝不堪,文化课教材不全,体育课无器材,课外活动无场地等诸多困难,学校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开始了新的创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下,调整教师队伍,着力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吃苦耐劳的教师队伍。仅1979年就调进了32位骨干教师。学校努力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师重教,为教师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学校党组织努力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问题,先后发展20多名教师入党,提拔优秀中青年骨干担任管理干部。解决部分教师家属“农转非”及就业、子女读书、老教师就医等困难。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面对雨季屋漏如注,地面积水过膝,课务繁重,超负荷工作,既无补贴,又无奖金,老师们毫无怨言,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学校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条件。1979年新建教学楼一幢(附有人防工程),1982年建教职工住宅楼两幢。为提高生源质量,1979年从农村招收一个高中班试行三年制。1983年招收初中农村班实行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实验。截至1983年完成了从全日制四年制完全中学向全日制六年制完全中学的过渡。1983年起执行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课程开设走上正轨。迄1982年,学校规模调整为32个班,初中14个班,高中18个班,在校学生1927人,教职工186人,专职教师95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校1980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嘉奖。1979—1982年间,高考取得令社会各界满意的好成绩,学科竞赛取得骄人佳绩,1980年十二岁的高一学生曹辉宁获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应邀到北京受奖,当年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入该校少年班学习。1982年学生火月丽参加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获一等奖。1983年高考录取过百人大关。同年,学校被评为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出席省表彰大会。1983年获省体委、省教育厅颁发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证书。1984年校女篮获省赛第二名。

1983年6月盐城建市,盐城县第一中学遂更名为“盐城市第一中学”。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副部长的胡乔木同志为学校题写校牌,是年秋学期开学典礼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奋发进取、拼搏向上。

1985年5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决定》,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决心以素质教育为纲,以改革统揽全局,推行目标管理整体改革。经学习讨论确定学校管理总目标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出了近期加强初中、提高高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策略。学校从实际出发,确立了“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对学生好中差全体负责,对学生初高中全程负责”的“三全”办学思想。倡导“三风”建设,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风、“严格、规范、创新、求精”的教风和“惜时、苦学、多思、求真”的学风。1987年学校首届教代会通过了学校近、中、远期管理目标,创建合格的省重点中学进入了规范学校内部管理的新阶段。首届教代会讨论通过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实施办法,制订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条例,其后又陆续修订完善有关管理制度。至1989年全校共修订岗位职责54种,各种规章制度49种。全校各级各类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管理有序。

1986年秋学期起,设立年级组,由一名中层干部和两名经验丰富、在群众中有威信的班主任老师组成,一位校级领导结合。实行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强化年级组的功能,发挥年级组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枢纽作用。

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坚持思想建设、业务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思想建设重在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三全”思想,加强“三风”建设,培养目标由培养应试型学生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转变,办学效益由注重发挥教师个体效益向依靠教师群体优势转变,教师自身素质由教书匠型向学者型转变。

1985年10月举行首届老中青教师互帮互学协议签字仪式。1986年实行全员聘任制,并按工作量发放补贴和按教职工工作质量实行奖励。1987年首次进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1988年举办了第一届“新秀杯”优质课竞赛。学校建立起集体备课的规范要求和教师教学工作“五个一”的基本要求。1988年制订《盐城市一中教师行为规范》并付诸实施。

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构建起党总支、校长室领导下的德育网络和德育体系,开发各种德育资源。 1985年制订了《盐城市第一中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纲要》并付诸实施。1986年成立第一届家长委员会。1987年被省军区、省教委确定为高级中学军训试点校,开展系统的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仅1987—1989三年中,学生共写出了调查报告7800多篇。

德育中突出班集体的建设,制订班集体建设规划,实施《班级管理细则》,确定班集体建设实验基地,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制定了一中学生《一日常规》,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学习规范、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1987年徐美华同学被批准入党,成为我校解放后发展的第一个学生党员。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和《重点中学教学计划》,执行省教委《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索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根据劳技课教学大纲,成立劳技教研组,在初、高中开设电工、花卉栽培、烹饪、缝纫、手工制作、微机等劳技课。在高中开设音乐、美术、军事知识、文学欣赏、无线电知识、书法理论与鉴赏、盐城地理等十多门选修课。1986年成立第二课堂教研组,具体负责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指导气象观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生物标本制作等兴趣小组活动。每年组织校园文化节和体育节活动。

学校在严格执行部颁教学计划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从1986年起,先后试用北师大主编的《初中数学试验教材》和洪从礼主编的初中语文《单元合成型教材》取得显著成绩。

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向45分钟要效益”的教学方法改革。林志芬老师的文言文教学的“以意带文”法,周玉明老师的外语“课文整体教学法”,张仰高老师的数学“过程教学法”等课堂改革专题研究效果好、影响较大。

教学研究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撰写研究论文或专题小结。举办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等不同课型的公开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和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学法的研究和指导。对全校学生提出了“四先四后”、“八个环节”、“五认真”的要求。“四先四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理解后记忆,先分析后解题。“八个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自习、错题汇集。“五认真”即认真预习、认真上课、认真作业、认真自习、认真考试。

重视教学质量测量评估,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运用计算机对学生考试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制订改进措施。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听取学生和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意见。设立教学督导检查小组。主要学科设视导员,对教与学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制订改进措施。

切实抓好体育卫生工作。全面贯彻实施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暂行规定,认真执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全校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将学生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记入学生健康卡,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学校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联系,以增强办学活力。学校与郊区乡镇20所初中签订了互帮互学协议书,与市内五所中学建立了六校联谊会,与市外扬师附中、徐州三中、海州中学、清江中学建立“苏北五校教改促进会”,并于1989年5月上旬首次承担苏北五校教改促进会年会工作,与省内外50多所中学和一些地区开展对口交流活动。

坚持“三全”教育思想,加强“三风”建设,实施目标管理,学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7年学校获省人民政府嘉奖。

1987年《盐城市第一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纲要》及其实验报告,被评为市优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1989年全民国防教育和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受省市表彰。

1989年学校校医室被省教委评为先进集体。

迄1990年,教职工中受国家表彰的2人,省表彰的2人,市表彰的5人,县级表彰的28人。17位教师为省、市教育学会或学科学会的领导和成员。

1990年通过省教委验收,成为全省29所首批验收合格的重点中学。

迄1990年4月,全校有37个教学班,2089名学生,其中高中18个班953人,初中19个班1136人,住校生572人。有校舍91幢,总建筑面积20741m2,其中楼房12幢12187 m2,平房79幢8554 m2。教学用房6880 m2,学生生活用房3087.5 m2,办公用房1213.2 m2,职工住宅及其他用房8864 m2。其中住宅楼4幢84个单元。

自197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办好的普通中学至1990年省重点中学验收合格,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制度日臻完善、管理日趋规范、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

1991年学校高中教学质量在全市尚处于中游水平,如何迅速改变这种与省重点不相适应的状况成为全校教职员工深思的问题。学校以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及《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为契机,坚持以“三全”思想为指导,以“三求”(求实、求精、求真)精神为动力,以“三支队伍”(干部、教师、职工)建设为保证的基本办学思路。紧紧抓住教学目标规程管理这一关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力争实现创办一流学校的目标。学校准确分析了高考与会考的功能,提出了“以高考带会考,以会考促高考”的策略。坚定不移地突出“三中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三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按照《意见》合理调整1991届高一新生的选修课、劳技课、活动课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教学目标管理。1991年12月,第二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并实施《盐城市一中教学五认真实施细则》、《关于发挥各类职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意见》、《盐城市一中学生作业规范》、《关于开展竞赛辅导的决定》。此外,还制订并实施《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估办法》、《关于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1992年提出了基础年级以教学班为单位的“5、8、10”质量管理目标,即在学校校标考试和高中会考中,学生的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要分别达到50%、80%、100% 。毕业年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年级管理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班级和学科。

实行“短周期、快反馈、强矫正”的过程管理。学校领导成员和处室干部,人人执教一门课,结合一个年级或班级,既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又参与管理,既是管理者,又接受管理监督。注意日常管理与教学关键时段管理相结合,进行校内视导,采用不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症结所在并矫正。

规范考试管理。校标考试各学科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难度系数,根据教学大纲采用双向细目表确定知识点和能级要求,考教分离,严肃考风考纪,考后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及时对教学情况作出调控。

根据青年教师比重增大这一情况,加大培养青年教师的力度。组织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新秀杯”教学竞赛;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帮助青年教师不断自我完善提高。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教学论文、教学基本功竞赛,支持教师参加研究生班、本科函授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选派教科研骨干参加省内外各类教研活动及研讨会。大胆任用青年教师担任毕业年级教学工作。

扎实有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教学研究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从个体效益向群体效益过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规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大纲》、《考纲》和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定期开放中级教师的研究课、高级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和成功的公开课。邀请名教师、专家来校讲学。鼓励老师贴近课堂加强教学研究,撰写论文,总结教学经验。1991年学校研究制订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及量化评分表。使教学“三中心”、“三为主”原则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了很大作用。

1991年第二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讨论制订了《考勤和奖惩意见》(试行)。1992年提出 “转变机制,提高效益”,在干部中建立能上能下、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在教师中建立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聘任制度,多劳多得、能多能少的分配机制。

由于狠抓教学目标规程管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高考成绩从1992年起开始攀升,1993年高考在全省重点中学中,文科和理科分别上升了10和25个名次,进入了全省重点中学前30名,学校获得市人民政府教学成绩优秀奖。

1990—1993年学科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92人次,1993年徐春华同学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被保送南开大学数学系。获省级奖86人次,另有240多名学生在音、体、美等各类比赛中获奖,初中数学学科竞赛连续3年获全省团体总分第三名。

1991年起享有高校招生4%免试保送权。

1992年获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1993年获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

1993年上半年,经市督导室验收,市教育局核准,我校获市级模范学校的称号,标志着我校已实现了第二届教代会提出的办学目标。

1993年十月,我校成功举行了建校七十周年的庆祝活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取得了新的突破,跃上了新的台阶,为九十年代中后期的腾飞和高水平运行奏响了序曲。

开拓创新 追求卓越

1995 年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据此,学校于1995年12月制定《盐城市第一中学‘九五’规划》,《规划》将“三全”思想进一步提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有生命力的教育,同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改革求发展的策略筹划学校发展的全局,力争五年内把学校办成省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性重点高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九五”期间的学校德育工作,继续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实施“大德育”战略,围绕核心,降低重心,突出重点,分层推进

学校以重大纪念日和纪念活动为契机,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迎接香港回归、庆祝“十五大”、“十六大”召开、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庆祝国庆50周年、2000年百年回顾、新世纪风采等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校继续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严格校风校纪与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全校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自下而上地制定了一中学生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细则,使制定细则的过程成为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把规范抓成规范,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寓德育于活动之中。除每周班会和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团队活动等常规活动外,各种知识性竞赛活动、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等都成为渗透德育的良机,特别是在每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迎春特色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学生在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同时,增强了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学会了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培养了自主性、创造性等心理品质。

举办班主任研修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班主任的教育观念,研究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途径。研修班上名家与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互相交流、共同研究,为班级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在建设花园式学校,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的同时,特别注重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进一步拓展德育空间,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德育构架。学校建立健全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长学校,聘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担任社区教育校外辅导员,建立校外德育基地,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大德育”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良好德育效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褒奖。学校连年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获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2000年获江苏省模范学校、省园林式单位、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九五”期间的教学工作,学校以“追求有生命力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己任,依照新课程计划,变升学预备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学校积极探索“规范约束+伦理协调”型的人本管理模式。以“管理就是创造成功的机会”为管理理念,为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把 “人在管理之中”转变为“管理在人之中”。把《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盐城市一中关于师德行风建设的“十不准”》、《盐城市一中教学“五认真”实施细则》等制度内化为教师的自我素质。1998年5月学校在全市率先实行校务公开,激发了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提高了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青年教师的培养除继续“新秀杯”优质课竞赛、新老教师“结对帮教”等成功举措,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注重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学校支持一大批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先后邀请高校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省特级教师等十多人来校讲学。

1998 年5月,学校召开了“盐城市一中高中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办学经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即确立“三中心”地位,坚持 “三为主”原则,实施教学工作中的“三个调整”(调整教学基本要求,调整命题指导思想,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并随之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 1998年提出基础年级“低起点、慢爬坡、常反馈、强矫正”的教学要求和“紧扣双基、难度适中、注意应用、突出能力”的命题要求。1999年提出“降低起点,打实基础,注重应用,加强综合”的教学要求。2000年针对招生规模扩大的实际,提出“降低起点、突出主体、注重基础、培养能力”的教学要求和“降低难度、形成梯度、注重应用、加强综合”的命题要求,同时在高三年级提出“四性一中心”(注重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各学科知识的边缘性、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学科知识的实践性,坚持各学科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2000年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计划方案,修订《盐城市一中优质课评定标准》,出台《在学科课程中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九五”期间的教育科研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学校以“课题拉动、分层推进、全员参与、注重实效”为操作策略,推进教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科研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回报率。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先后承担全市高中历史、政治、语文、英语学科教研活动中心工作,承办全省高中英语优质课竞赛组织工作。 1999年学校被原国家教委表彰为“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教学与研究”先进集体,2000年学校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国家级“九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2000年度先进实验校。1996年以来,全校教职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或参撰著作30多部,在各级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中100多人次获奖,2001年王军老师在省新世纪“园丁杯”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2000年学校编辑出版了论文集《探索集》,自编《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两套校本选修课教材。

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取得了显著成就。生物专题“识别鉴赏校园树木花草”、“校园小型池塘生态环境考察”,获江苏省第五届青少年生态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活动奖,“盐城市大纵湖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调查”获省优秀项目三等奖。2000年高二学生李清宇“关于青少年成长社区文化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所反映出来的盐城市剧场路问题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引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始为贯彻落实新课程计划,全面推广研究性学习,学生选题、开题的各类研究性课题360个,已结题313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1993 以来,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连续七年获市高中教育质量一等奖。高考本科达线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录取率均在90%以上,居全省上游。袁春、陈大铭、颜色、蔡文冬、蔡国良等先后获高考市文、理科状元,2000届金艳获省文科状元。学科竞赛成绩斐然,1996-2002年在全国及省中学生数、理、化、生和信息学奥赛中共有253人次获奖。高二学生李清越在省第二届高中生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江苏省中学生环保知识电视大赛、省第1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全国迎澳门回归知识竞赛、江苏省“澳门的昨天和今天”读书知识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九五”期间的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师生广泛参与,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学生体育达标率一直在98%以上,合格率达100%。学校传统体育项目水平也有新提高。学校与市体育运动学校签署关于共建校女子篮球队的长期合作协议。1995年承办了省中学生篮球赛,学校男、女篮双双夺冠。学校女篮一直蝉联市中学生女篮冠军,列省中学生女篮前三名。2001年学校女篮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女篮比赛,勇夺全国第三名并被评为精神文明代表队。1996年学校再次被省体委、省教委命名为“省级篮球、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被省篮球协会表彰为“开展篮球运动,培养后备人才先进学校”。1997年被国家体委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2000年被省体育局评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优秀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健康教育制度化,爱国卫生运动常年不懈。学校医务室采用多种形式,结合季节特点,宣传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及卫生保健和心理保健知识。学校卫生工作连年被评为“盐城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

1999年、2002年学校两次被南京军区、省教育厅联合表彰为“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

为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加快了教学设施设备现代化进程,按照国家级标准先后扩建图书馆,改造实验楼,修建塑胶田径场,改造校园道路、绿化、景点及办公设施等,实现“校园无杆化”,建成校园双向信息传输系统、高标准计算机房、OEH实验室、多功能演播厅、千兆校园网、体艺馆、学生公寓、浴室等。

1999年学校被评为 “省标教育现代化”合格校、“江苏省电化教育示范校”,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园林式单位”。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

为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1998年经盐都县委、县政府决策,在盐都新区征地150亩,建设一中南校区。南校区一期工程于2000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扩大了办学规模。1999年秋学期,高、初中剥离,初中停止招生。2000年学校通过自筹并吸收社会资金1400多万元,将初中部改制,创办了国有民营股份制“盐城亭湖初级中学”。该校由盐城市一中控股,华兴、江动、宏大等企业集团参股,2000年秋学期开始招生,首招10个班。2001年学校高中发展到34个班级,学生2030人。

学校全面推行用人制度改革,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面向校内公开竞聘部分中层干部;推行职员、工人岗位竞聘制,试行并逐步推行教师末位待岗制;推进学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

2001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验收,跻身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行列,实现了把学校办成省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

新世纪伊始,我国加入WTO,教育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全球性的挑战。为了抢占新一轮教育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扩大办学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02年学校着手构建并启动“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工程”。

“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工程”以“三个面向”的要求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适应世界发展主流;遵守中国法律和国际法则;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较高的现代文明素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优秀公民,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在学生素质培养上以爱国精神和国际意识、社会责任感、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中西文化和艺术、身心调节为重点。为实施这一工程,学校在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改革评价制度、优化队伍建设、营造适应国际化教育的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

从初创于泰山庙的初级中学,到现代化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一中的发展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早在1928年,当时的盐城县初级中学学生就曾在地下共产党员陶官云、梁乙东等人组织下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地下党员赵敬之等人曾发动学生抗日救亡。特别是1941年重建以来,学校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即设有党支部,对外以生活指导部的名义开展工作。建国后,学校党的建设更加正规,组织更加健全,党员人数也不断增加。1987年学校党支部改党总支部,下辖文科、理科两个支部,至1999年调整为6个支部。2003年党总支改党委,下辖6个支部,有党员140多人。学校支部书记一度由校长兼任。1985年起设专职书记,先后是陶元杰、徐敬东、周玉明。

在学校工作中,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作用、战斗堡垒作用,与校长负责、教代会民主管理形成“三位一体”领导体制。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全校师生员工排难求进,开拓创新,取得辉煌成绩。学校党组织多次被表彰为盐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

自1979年撤销革委会至今,先后担任校长的是王振旅、陶元杰、汪锦、丁湘春、张瑞卿、袁德林。学校领导体制由过去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为校长负责制。

1979年学校职能部门为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1986年改教导处为教务处和政教处。1989年增设督导处,并成立校务委员会。1990—1993年设体卫处。1990年改督导处为教科室。2001年增设教技处。1987—2000年设勤工俭学办公室。

1990年成立盐城市一中民盟支部。

今日,盐城市一中南北校区占地约250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学校现有47个高中班,学生2713人,教职工237人,其中专职教师189人。学校控股的亭湖初中现有42个教学班,学生2789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拾级而上,特别是自1994年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居全市同类学校首位、省重点高中前列。

盐城市一中八十年的办学历程积淀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三全”、“三求”办学特色,历经磨洗,含英咀华,绽蕊吐香,显耀增辉。面对未来,一中人凝心聚力谋发展,秉承“以人为本”,“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的办学理念,追求有生命力的教育,为把盐城市一中办成一所“江苏一流,全国知名的国际化中学”而努力奋斗!

通过阅读“江苏中考盐城市第一中学学校简史”这篇文章,小编相信大家对盐城市第一中学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关推荐:

北京中考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学校简介

北京中考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办学情况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