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aody
2014-02-25
2013东莞中考招生制度如下:
20120007号议案:《关于化解东莞市初中教育压力的建议》
提出方:东莞市人大代表叶少芬等
回复单位:市教育局
回复: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东莞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和完善
虽说,东莞市高等教育入学率稳居全省前列,中等职业教育成绩突出。但是,为了上市重点中学,家长和学生无不想方设法。诸如,家长高价择民校就读,学校从初二开始备战中考。以至于,每年中考受重视程度超过高考。市人大代表叶少芬等人坦言,群众中流行一句话叫,“中考考上市重点中学比高考考上大学还难!”巨大的压力,让初中学校的师生不堪重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叶少芬等提交了一份《关于化解我市初中教育压力的建议》。建议提出,淡化中考,弱化选拔功能,将五大校的分配比例扩大到80%,除五大校外,全市高中实行以户籍和居住地为依据,分区招生,甚至取消中考。
对此,市教育局回复,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中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如,继续扩大公办普通高中的招生范围,条件成熟时实行所有的公办普通高中均面向全市招生。并且,不断减少甚至最终取消市第一中学、实验中学莞城班的招生,2013年打算全部取消城区班招生。同时,逐步减少东莞中学、市第一中学、市实验中学、市高级中学等市直属重点高中择校班招生人数,以及进一步清理整顿加分项目,完善中考加分政策,确保中招考试的公平公正。
建议1 借鉴香港中学六年一贯制模式
当前,东莞教育格局中,初二、初三的备考很“热”。
叶少芬认为,关键在于群众对初中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迫切希望子女考上全市招生的高中(即中考填报志愿第一批学校)。“极个别即使考上较好的高中,但因为心理问题没有解决,还是走上了轻生的道路。”
为何家长和学生一定要挤“市重点高中”,而不愿上“镇属高中”呢?叶少芬分析,因为中考报名时把全市高中人为地分成了两批,第一批是面向全市招生的高中,从五大校到现在新增加的市直属学校;第二批是镇属的高中。群众由此认为第一批就是好的学校,相比之下,其他学校就要差一些。
要解决这个问题,叶少芬认为主要是改变认识,调整政策。
议案提出,东莞可借鉴香港中学六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淡化我市中考。香港的中学能在素质教育上下大功夫,学生学得愉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取消了中三选拔性的考试,基本实现六年一贯制办学,中学生只应对中六的“高考”。同时,从我市教育实际出发,弱化我市中考的选拔功能。
回复:
完全淡化或取消中考不适合
市教育局回复,考虑到目前高中阶段仍不属于义务教育,仍需要一个选拔性考试的存在起着分流导向的作用。完全淡化甚至取消的做法不太合适。不过,教育部门会进一步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办法改革,逐步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考升学新体系。
建议2
增加“五大校”中考分配名额比例
议案认为,在同等的学习环境中,凭个人的素质和个人的努力考上重点高中,更能体现教育公平,更能选拔优秀人才,对高考更有利。
议案建议,加大五大校的中考“分配名额”。可考虑从现在的40%逐年增加到80%,尽量少让“冲重点”成为初级中学的压力,从而减少中学生的学习压力。
回复:
今年打算全部取消城区班招生
市教育局回复说,将五大校的分配比例扩大到80%的建议目前也不太可能,这样会严重影响到中考的激励导向功能,削弱学生和初中学校提高学业成绩的积极性。
值得留意的是,教育部门表示会不断减少甚至最终取消市第一中学、实验中学莞城班的招生,今年打算全部取消城区班招生。同时,逐步减少东莞中学、市第一中学、市实验中学、市高级中学等市直属重点高中择校班招生人数。
建议3
除“五大校”外全市高中实行分区招生
除了“五大校”的中考分配名额,还有分区招生也广受关注。
议案建议,除五大校外,全市高中实行分区招生。以户籍和居住地为依据,实行分区招生,就近入学,如义务教育学段。叶少芬等代表认为,我市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从历年高考成绩可以看出,各镇的中学均能实现“低进高出”,能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这样就没有必要再人为地把高中分为几等几批了。
否则,既加大初中的压力,也造成各所全市招生的高中之间出现争夺优质生源的不良竞争,由此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不均衡,与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基本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回复:
今后继续扩大公办普高招生范围
市教育局回复说,分区招生方面,去年已将全市按各镇街的地理位置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包含若干所公办普通高中。该片区的普通高中除面向全市部分外,其余部分面向本片区内的所有镇街户籍考生招生,具有本片区内镇街户籍的考生可任意报考面向本片区招生的公办普通高中。
以后,我市还将继续扩大公办普通高中的招生范围,条件成熟时实行所有的公办普通高中均面向全市招生。
以上就是2013东莞中考招生制度的全部内容,请继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
标签:东莞中考招生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