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biey
2014-03-03
【摘要】在这个忙乱的季节,小编为你带来了福建中考说明:2014中历史学考试说明,希望你喜欢。
一、考试性质
初中历史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本考试大纲。
三、命题原则
1.认真学习和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严格遵照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实施命题。
2.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发展性。
3.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试题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4.试题要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语言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试卷中避免出现纯识记的大分值试题。
四、考试范围
中国历史、乡土历史、世界历史。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目标要求
历史学科考试目标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注意过程方法的体现。知识能力由低到高的九个层次,较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目标要求。具体如下:
1.再认重大的历史事实、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2.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阶段特征。
3.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简单的问题有正确判断和认识。
4. 识读简单的图、表、数据,把握历史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5.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6.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简单说明、辨析。
7.初步运用史论结合、辩证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做出自己的判别和解释。
9. 初步具有历史学习的方法、习惯、思维,并应用于学习和生活。
(二)内容范围
※中国古代史
⒈中华文明的起源
识记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
识记 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识记 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⒉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识记 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理解 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⒊统一国家的建立
理解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运用 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识记 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理解 简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识记 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知道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理解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运用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⒍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识记 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了解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识记 知道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
理解 概述郑和下西洋。
运用 列举“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⒏科学技术
识记 知道司母戊和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明珍和《本草钢目》。记住“四大发明”;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理解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⒐思想文化
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了解佛教传入和佛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记住《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知道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理解 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
※中国近代史
⒈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识记 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福建中考说明:2014中历史学考试说明是不是帮到你不少呢?小编希望答案是肯定的。
相关推荐
标签:福建中考考试说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