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中考地理总复习资料教案

编辑:

2013-10-28

4、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表现 原因

水平分异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夏半年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进入。

垂直分异 随海拔升高自然景观发生明显变化;从高原边缘至内部,垂直变化由繁及简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5、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地带 范围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12个沿海的省级行政单位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9个省级行政区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林区过度砍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10个省级行政区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考点搜索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地理背景:

⑴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

⑵脆弱的生态系统: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⑶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

2、问题和解决措施:

⑴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  ②过度樵采  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④开矿

⑵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

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3、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利: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可持续发展:①控制人口  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第二节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

1、背景:

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⑶自然特征: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

2、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     ③大风吹杨

⑵人为原因:①过渡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渡农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治理:

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第三节  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

1、长江三峡和长江三峡地区:

长江三峡: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200千米左右的河段。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江三峡地区:从宜昌到重庆的三峡淹没区及周围地区,包括20多个县(市、区)。实际就是三峡库区。

2、长江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

⑴防洪: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频繁,尤以中下游洪水灾害最为严重

自然原因:①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汛期长、支流多、水量大;②泄洪能力不足

③降水的年际变化大;④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和蓄洪场所;

人为原因:①上游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②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⑵发电: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社会经济效益: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地区,少量供应重庆和川东。对缓解华中、华东、重庆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环境效益:以水电代替火电,大幅度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⑶航运: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对宜昌以下航道也有改善作用。

3、百万移民的安置:

⑴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范围广、人数多、补偿资金巨大;库区的移民环境容量不足(最大困难);受人文因素的影响巨大

⑵移民安置条件:就地后靠、就近安置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因三峡工程周期长,因此安置的时间较充裕;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的支援

⑶开发性移民:(优势)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不低于原有水平,同时为库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移民致富创造条件;把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

4、生态效益:

正面:主要发生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①有效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民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的危害)

负面:主要发生在库区(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②移民、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区滑坡的可能性增强;④库区、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⑤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⑥对水中生物中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⑦水库蓄水可能加剧蚊虫孽生,影响人群健康)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背景:

⑴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山麓 缓斜平原     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

冲积低平原              主体

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

⑵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

原因——气候(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地形(地势低平,洼地排水不畅)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开垦

干旱缺水地、低洼易涝地、盐碱地所占的比重较大,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