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uqb
2013-12-30
中考是决定同学们能否进入理想院校的重要考试,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大家分享了2013年滁州初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阅读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阅读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任滁州刺史。大约在兴元元年(784)或贞元元年
(785)春,他罢滁州刺史任,但仍留在滁州闲居西涧约半年,后改任江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就写在此时。 7
.(1)对于一些好诗,我们常常誉之以“诗中有画”。这首诗确实就像画一样,试用自己
的话描写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2)这首诗练字精巧。试分析一下“春潮带雨晚来急”中“急”字的精妙之处。(3分)
(3)试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宋朝司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节选)》后,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李愬谋袭蔡州。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李佑言于
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 愬
然之。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
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据其栅。命士少休,食干鞴①,整羁
靮②,留五百人
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
将皆失色。 注:①干鞴(bèi):干粮。②羁
靮(dí):马的笼头和缰绳。 8.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由是
..
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 ②愬然
.
之( )
③据其栅
.
( ) ④诸将皆失色
.
( )
(2)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诸将请所之
.
A.醉翁之
.
意不在酒 B.君将哀而生之
.
乎
C.渔人甚异之
.
D.吴广之
.
次所旁丛祠中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2分)
由 是 贼 中 险 易 远 近 虚 实 尽 知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4分)
(1)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11.根据选文,试概括李愬袭取蔡州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表现了李愬怎样的军事才
能?(4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后,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信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世界
第二、技术装备跻身世界一流,中国电信正逐渐成长为一个“电信巨人”。
②我国第一个电话交换机是于1882年在上海开通的,到1949年的67年,我国的电
话通信网发展十分缓慢,交换机总容量仅31万门,用户22万户,电话普及率为0.05%,
每1万人只有5部电话。电信部门提供的业务只有电话和电报。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
国电信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第二大固定电话网,电话进入千
家万户,普及率达到28.4%。长途业务电路达288万路,是1949年的1000倍;长途自动
交换机容量达518万路端,是1978年的2780倍;局用交换机容量达1.6亿门,是1949
年的514倍。建成了“八纵八横”格状型国家光缆骨干网,光缆总长度达100万公里。建
成了中日、中韩、亚欧等多条陆地、海底光缆,大大拓宽了国际传输通道。与此同时,我
国还拥有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应急通信等辅助和迂回手段,拥有数据通信网、多媒体通
信网、智能网等多种新业务网,使中国电信网的立体化程度日益提高。
③一批世界先进的通信技术已在中国电信网上普遍应用,中国电信网的技术装备水平
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全国局用交换机程控化比重达到100%;长途传输数字化比重达
到100%;新建光缆已普遍采用10G;SDH传输设备以及国际先进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运
用,使传输网的技术层次、规模容量跃入世界先进行列。随着电信管理网、7号信令网和
数字同步网等3个支撑网的建设,电信网的高效性、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得到保证,加
强了灵活承载新业务的能力。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异步转移模式ATM宽带交换系统等高
新技术正在网上大量采用。这些
..
都标志着我国电信网的技术水平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④中国电信已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成世界第一大电话网,城市电话与世界
发达国家不相上下;数据通信用户位居世界前列;光缆网络将真正成为快速、安全的信息
高速公路,大大增强国际光缆网络实力。(选自“东方网”,有改动)
12.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 、 两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
了 。(3分)
13.第③段划线句“这些
..
都标志着我国电信网的技术水平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加点词“这
些”指的是 。(3分)
14.从全文看,“中国的电信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
”
.
,“中国电信正逐渐成长为一个‘电
信巨人’”主体体现哪些方面?(4分)
(四)阅读余源培的《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后,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①人才强国是一项覆盖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说,人才强国体现的是
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它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千军万马、万众
一心的努力,才能切实得到贯彻。为此,特别需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②首先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需要各类人才的大量涌
现。从“世情”看,科学技术发展快速,经济全球化进展迅猛,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人才
越来越成为最具价值的第一资源。再看“国情”,相对于13亿人口,我国物质资源显得十
分短缺,人均耕地仅为世界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能源不足1/2,人均矿产
资源排在第53位。这种严峻的事态告诫我们,只有逐步由物质资源的优先开发转变为人
力资源的优先开发,才能变人口包袱为动力。
③其次这是解决现实人才矛盾的紧迫要求。我国社会既存在着人口资源丰富和人才资源缺乏间的矛盾,又存在着人才资源结构性的矛盾。据统计,我国从1990年到1999年新
增劳动力总数约为1.89亿,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
业生大约占14.5%。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只占46%。大约有36%的新生劳动力还达不到初
级技师所要求的文化程度。越是高素质的人才越是匮乏。在全球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排名中,我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排在倒数第
一、二、四名。
④鼓励人人成才,当务之急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以往我们过分看重学
历和职称,忽视了能力本位,有的地方还假文凭泛滥几成公害。在全社会确立人人都可以
成才的观念,需要破除狭隘的人才观念,要有大人才观。有学者指出,著名的桥梁专家林
元培先后参加设计了上海的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但他只是中专毕业。还有
学者指出,《华盛顿邮报》一年多的科技类招聘广告有3544则,其中2799条完全是没有
任何学历要求,要求学士学位的仅206条,要求硕士的仅77条。这些都很值得人们深思。
“行行出状元”,无论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党政干部,或是人类知识创造者、传播者和
使用者的科技人员,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都是人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
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积极贡献者,都
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我们应当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能力和
业绩为导向,不拘一格选人才。
⑤人人都可以成才,要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备条件:
⑥一是发展社会教育。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才。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为8年,而发
达国家为11-14年。为此,政府需要确立人力资本优先的理念,加大教育投资。上海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优先积累,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在教育投资的
20倍以上。最近几年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仍然跟不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要求。当然,
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能只靠政府,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就要舍得花钱对职
工进行培训,努力构建学习型企业;个人为了成才,更加需要重视对终身教育的投资。
⑦二是加快体制创新,不断优化社会成才环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人都可以成才。
这既要求机会的平等,又意味着激烈的竞争。保持其间的动态平衡,需要改革用人制度,
变“闭门相马”为“公开赛马”,在社会实践这个“赛马场”上比能力和业绩。上海要坚
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在加强整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着重
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为此,特别需要营造开放、宽松、宽容的社会气氛,形成育才、聚
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使上海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优秀人才汇聚之海、智慧创意涌流之源。
⑧三是个人的努力。成才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在成才之路上少不了坎坷曲折。“天
生我才必有用”。个人要有成才的强烈愿望,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类型;要善于抓住
成才的机遇,又要敢于突破种种传统的、保守的、惰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要持之以恒,
勇于竞争,不怕失败。努力实现个人的成才,既是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
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体现。
15.本文先论述了 ,然后论述
了 。(3分)
16.第④段列举了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只是中专毕业的事例来论证科学的人才观应不唯学
历,你还能再列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吗?(3分)
17.原文中有下面一段话:
上海虽然人力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矛盾同样尖锐:一是人才的基础平台不坚实,如
专业技术人员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仍占约15%;二是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占人口的比例只
为0.51%左右,仅是日本的1/10,新加坡的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三是人才结构需要调整。这些矛盾既对人才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人人成才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你认为这段话应当放在文中第 段与第 段中间,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
(五)阅读冰云的《孤岛琴声》后,回答下列问题。(20分)
①那一夜,他重归琴岛,挟一把陪伴他几十年的小提琴。他袖上的黑纱还没有脱去,
他沉重的胳膊已托不起一个音符。面对波飞浪涌的大海如对已逝的母亲和妻子,他的呜咽
甚至嚎啕很快就被拍岸的惊涛吞没了!泪洒琴板,他艰难地举起琴弓,如丝如缕、如泣如
诉的一曲《梁祝》在月夜的孤岛上流淌,似乎连浪花也放慢了奔跑的脚步,驻足倾听。
②他,内地一个惨淡经营的省级乐团的首席提琴手,动荡的岁月几时能容下肩头那把
小小的提琴?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刚从上海交响乐团毕业的他就被内
地一个文工团招走了。一个个音符从他那纤细敏感的指间飞出,《良宵》《牧歌》《新春乐》
都是他的保留曲目。只是两个半月后,一顶大右派的帽子莫名其妙地飞到了他的头顶,提
琴被砸,他被下放农场监督劳动,砸矿石、挑煤渣、开荒种地。八年的劳动,饥荒贫病没
有让他趴下,而他纤长的十指却已肿大变形,伤痕累累,布满老茧,再捧提琴时,他的惶
恐陌生只化作一声轻叹。
③几乎是从头学起,几乎是再攀登了回云顶天都。他的琴声不复八年前的华丽,却喑
哑深沉,凄清渺远,摄人魂魄。重登舞台,再拉一曲《梁祝》,二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
拉了一个世纪。雷鸣般的掌声里他几乎晕厥过去。
④他成为重放的鲜花,他成为音乐的使者。只是再一次让他承受断弦之痛的却是相濡
以沫的爱人,他毫不犹疑地放下了提琴,悉心照料缠绵病榻八年的妻子,直至她“化蝶
..
”
而去。
⑤他复又漂回这座小岛,这座留下过他童年啼哭和脚印的小岛,这座据说是音乐的岛。
他独自居住在他母亲留下的山顶上一座年久失修的洋楼里,这里的浪涛都鼓荡着音乐,这
里的空气都充满馨香,这里的佳木葱茏最善于倾听。清晨鸟儿的啁啾是他的定时闹钟,夜
晚,他要么下山面朝大海拉两个小时的琴,要么在他的小屋里调弦试音,蟋蟀、四脚蛇都
会摇头晃脑地跑出来倾听,它们是他的听众。小小的琴岛是他诗意的栖息地,是他随心所
欲、不眠不休、无拘无束、无人喝彩的舞台。
⑥没有人知道这个经常不刮胡子,不打领带,趿一双沙滩鞋的流浪乐手的故事,人们
只依稀仿佛听过那天籁般的琴声。这个现代的鲁滨逊,偶尔也带几个学生,时不时友善地
指点路边卖艺乐手的指法,兴致高时还会即兴拉上一曲。
⑦他与众不同的琴声夜夜在孤岛上响起,有几分落寞,几分遗世独立。这是一个孤岛,
一个流浪艺人的精神高地。
⑧是的,这里是琴岛,这是不是维也纳。但他是琴岛上唯一的莫扎特。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锐利小小说》)
18.阅读全文,简要叙述文中“他”的生平经历。(6分)
19.文中加点的“化蝶”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4分)
20.文中第③段中说“他的琴声不复八年前的华丽,却喑哑深沉,凄清渺远,摄人魂魄”,
你认为这仅仅是描写主人公的琴声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段中的“二
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拉了一个世纪”?(6分)
21.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作分析。(4分)
2013年滁州初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阅读理解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有所帮助。标签:滁州中考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