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消费已进入日常家庭生活。但与此同时,消费者关于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质量的投诉也日益增多。市消保委日前对汽车服务企业消费维权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于昨日公布了当前汽车消费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八种表现形式。
1.合同设置"霸王条款"
许多消费者反映,在与汽车经销商签订购车合同时,合同中设置的有些条款只对经销商有利,有些甚至与法律相悖,构成"霸王条款"。
[案例]
如购车合同中规定:"在合同履行期间因买方原因导致本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卖方有权随时终止本合同,没收全部定金,并有权另行要求赔偿卖方因此遭受的损失。如卖方因自身原因,未能在本合同规定时间交付车辆,则向买方无息返回定金。""交车时,如买方订购的型号车辆因厂家原因调整配置导致销售价格上涨的,买方同意按厂家公布的调整后销售价格付款提车。"
2.搭售、"饥饿营销"让消费者多掏钱
对于热卖车型,生产厂商和4S店一起采取"饥饿营销",普遍采取加价提车、买车搭保险、买车搭装潢等经营策略,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
[案例]
消费者张先生于今年4月选中某日系品牌汽车,汽车4S店销售人员要他先支付1万元定金,订车周期要一个半月左右。如果张先生要马上提现,必须在原车价基础上加价8000元,或者在4S店加做1.2万元装饰。想想新车还要等1个多月,无奈之下,张先生最后选择加价8000元提车。
3.夸大宣传汽车节油
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燃油经济性已经成为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不少4S店将"节油"作为主要宣传卖点。
[案例]
消费者王先生挑选了某品牌汽车,就是因为看中其每百公里仅需6升油。可是实际使用中他发现每百公里油耗要10升以上。王先生认为4S店夸大宣传,要求退车。但4S店解释该款汽车每百公里花费6升油,要在等速(一般在每小时60至90公里之间)、无风、平直路面、空载、关窗、不开空调等特定环境下才能达到。王先生只能无奈摇头。
4.违规扣押车辆合格证
近年来,由于汽车经销商现金流压力,汽车市场普遍存在厂家担保、经销商以新车合格证向银行抵押贷款的做法,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新车之后不能上牌,为此承担了巨大风险。按照保险公司的盗抢险免责条款,车辆无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行驶证或车牌号,不在理赔范围。同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车辆未按规定时间上牌的违法行为要进行处罚。
[案例]
消费者郑先生于2008年10月20日花费9.3万元购买了某品牌汽车,当时经销商以合格证暂时未到为由,只向他提供了合格证复印件,孰料这一等就是9个多月,郑先生多次被交警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