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1、解释下列概念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干扰:指新增加的信息对原有信息提取增加困难的现象。
前摄易化: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也叫前摄易化或倒摄易化。
倒摄抑制: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叫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过度学习:指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即在学会一种材料和技能以后,还要复习这种材料或继续练习这种技能。
动机性遗忘: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由于人的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
编码:是指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的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组块:就是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检索:指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提取记忆信息的过程
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材料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清晰性、可辨别性)
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稳定性)
认知结构:一般而论就是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和组织。
认知结构变量:指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它决定了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的特点。
2、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划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划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3、什么是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促进,这种促进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它把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它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4、什么是共同要素论?
桑代克提出的解释正迁移作用的原因学说,他认为,一种学习这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正比例。桑代克所指的共同要求,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习惯、态度、情绪、方法等的相同,它们都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原因。
5、什么是概括化理论?
贾德提出的解释学习迁移的类化理论。他认为,只要一个人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他倾向于把两个情境的共同要求的重要性减到最低,而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
6、怎样促进学习的迁移?
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提高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7、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章节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遗忘规律:最初急剧下降和随着时间进展而渐趋稳定的下降率。即“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
8、简述记忆歪曲现象
即保持内容的质会发生变化。如刚学到的事物,在记忆上是一个整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分解成为片段。回忆时要把这些片段连接在一起就只有靠旧经验中类似的记忆来填补片段间的缝隙,这种质的变化,由记忆歪曲现象。
9、简述记忆恢复现象
指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
10、简述遗忘的消退现象
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即不常回想起的或不常使用的信息,往往容易从记忆中失去。
11、简述遗忘的干扰理论
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日益增多的新停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因不能提取而导致遗忘。
12、简述克服遗忘传统策略
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复习;过度学习;记忆术;
13、简述三种记忆转化模式
即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这一模式认为,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这三个成分又被称为三种贮存,它们不应被看作在大脑中所占的特定部位,而是记忆过程中三个方面或演变的特征。外来信息首先进行感觉登记,然后要么进入短时记忆,要么消退或消失。短时记忆一种工作记忆,宏观世界接受从感觉贮存和长时记忆中选择出来的信息。当信息停留在短时记忆中时,长时记忆便“复制”其中的一部分,长时记忆是一个永久的信息厍。
14、简述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式
即克雷克—洛克哈特模式,其基本点是:短时记忆志长时记忆,与其说是由于信息贮存在大脑中的“地方”产生的,不如是由于它们获得的加工类型产生的。即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仅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异;记忆是一个加工的连续体,而不是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15、简述同化论关于有意义遗忘的基本假定
同化理论的核心是:新的意义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概念或命题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基本假定为:(1)新的观念a同原有观念A相互作用的产生是A’a’;(2)学习的早期保持阶段A’a’—— A’+a’;在后期保持阶段a’的分离强度逐步下降,达到一个阈限值后,不能利用,也就是说不能回忆或再认,遗忘便产生了。(3)认知的组织原则:认知的简化,目的在于减轻记忆负担;简化的结果,即减轻了记忆负担,但又要不损害记忆本身。
16、简述有意义遗忘的过程
有意义遗忘过程分为下位学习中和遗忘过程上位学习中的遗忘过程。
下位学习的遗忘过程:
上位学习的遗忘过程:
17、有意义遗忘理论的意义是什么(运用)
解释认知按层次组织的趋势,两原则:新的观念向旧的稳定观念还原;按具体的观念向概括程度高的观念还原;解释和证明有意义保持的优越性;解释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解释记忆恢复现象;解释呈现材料与回忆材料的差异。
18、简述认知结构三大变量的含义。
奥苏贝尔提出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可利用性: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即在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或一种新的知识量时,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有无可利用的一般原理。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即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不稳定而且模糊不清,它不仅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力的固定点,而且会影响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的可辨别程度。
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指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统的事以辨别的程度。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与差异的速度。
19、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年龄特征;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