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第十章

2011-05-18 14:22:03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三、简答题

41.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2. 简述态度的实质?

43. 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44.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5. 中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的自律性与言行一致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6. 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共10分)

47. 请结合实际谈谈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的三阶段七过程?

 

一、选择题

1-5、ABACA

6-10、CBCDD

11-15、CDABC

16-20、DCCAA

二、填空题

21. 个体与环境

22.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23. 道德观念 道德信念

24. 情感成分 和 行为成分

25. 初中阶段

26. 内心体验

27. 了解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8. 他律道德 自律道德

29. 自律

30.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31. 10

32.自律道德

33. 自我中心

34. 认知能力 社会关系

35. 初中阶段

36. 自律 道德信念

37. 想象的道德情感

38. 模仿

39. 社会风气

40. 反应 、 评价 、 性格化

三、简答题

41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2 简述态度的实质?

答: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当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43 简述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失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已怕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已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已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44 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支约,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须从的愿望。

2、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已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为到规则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已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个体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45 中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和言行一致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46 简述态度和品德的关系?

答: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的行为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四、论述题

47 请结合实际谈谈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的三阶段七过程?

答:无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

1.自由选择。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你是从什么时侯第一次产生这种想法的?”

2.从多种可选的范围内选择。让学生思考:“在你产生这一想法之前,你经常考虑什么事情?”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让学生思考:“每一种可供选择途径的后果将会怎样?”

2、赞赏阶段

(4)喜爱自已的选择并感到满意。让学生考虑:“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

(5)愿意公开承认自已的选择。让学生回答:“你会把你知道的选择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

3、行动

(6)按自已的选择行事。教师可以对学生说:“我知道你赞成什么了,现在你能为它做些什么呢?需要我帮忙吗?”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

个体只有从头到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