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五、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学习中渗透“读——思——议——悟”的学法。
六、教学时间及教材处理: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学习(1——8)自然段,体会文章情感。第二课时:学习(9——17)自然段,深入探究,联系实际,树立远大志向。
七、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课文时,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二、-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抄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由“读到认到写”的任务】。
2、 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1、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2、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3、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