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1)

2012-05-16 11:46:13 字体放大: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70年写成并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集中阐述了终身教育思想,由此被誉为“终身教育的倡导者之一”。

2.【答案】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

3.【答案】B。解析: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是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4.【答案】B。解析: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5.【答案】D。解析: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之间的矛盾。

6.【答案】C。解析:生产力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

7.【答案】C。解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决定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8.【答案】D。解析: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无从生长。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实践表明: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故选D。

9.【答案】C。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0.【答案】C。解析: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的方法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意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11.【答案】C。解析: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12.【答案】A。解析: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认识是基础。

13.【答案】A。解析:考查概念学习的定义。

14.【答案】C。解析:概括程度越高的材料越有利于迁移的发生,而概念和原理就是高度概括的材料。

15.【答案】C。解析:这是知觉的理解性的概念。

16.【答案】C。解析: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7.【答案】D。解析:效度是一个标准化测验的必要条件,包括内容效度、预测效度、同时效度和构想效度。

18.【答案】A。解析: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19.【答案】A。解析: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

教学相长。

20.【答案】B。解析:班级授课制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21.【答案】C。解析: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22.【答案】B。解析: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23.【答案】C。

24.【答案】A。解析:A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25.【答案】D。

26.【答案】A。解析:世界课程改革是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27.【答案】B。解析: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结色彩的心理倾向。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8.【答案】D。

29.【答案】B。解析: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两端的项目学习快、记忆得牢一些,而中间部分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差。是由于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结果。

30.【答案】C。解析: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戴维•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关于学习和教育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