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口服药到打针到输液,其对身体的危害是递增的。过去感冒发烧,打几次青霉素“屁股针”就好,而现在,不管是小诊所还是大医院,“屁股针”即肌肉注射几乎已完全被静脉点滴的“吊针”取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肌肉注射“失宠”的呢? |
安全用药才是关键
静脉注射不仅给患者带来“方便”,也给医院带来更多利润。那么肌肉注射现在使用情况如何呢?记者走访了多家医院,发现相比以前,肌肉注射用于消炎的相对少了,但仍设有肌肉注射给药方式,一般多用于注射退烧药、维生素、镇痛剂或产妇调节给药等特殊药品方面。
“肌肉注射日渐冷落,但静脉注射盛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用药问题。”省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林斌称,静脉注射也有弊端,常输液还可能会导致一些其他危险的发生,如反应迟缓等。有些药物虽然经过临床验证,但有些特殊体质的人还是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的。另外,有些病人可能在皮试时,前两次输液时都没有任何不适,到第三次就可能会出现出虚汗、发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另外,有医生担忧,有些静脉注射液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有害成分超标的现象,这样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多危害。由于静脉注射液直接进入血液,因此其导致的负面结果往往很难挽回,而打屁股针时血管壁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可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面,不会出现这些情况。“吊针”虽然纯度很高,但仍不可避免存在不溶性微粒,微粒通过“吊针”进入人体,轻者可能会造成血管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重者可造成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并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
很多人认为打针比吃药疗效好是误区。林斌解释,“注射剂虽然起效快,但最终效果与口服药一样,只不过口服药要有一个吸收的过程”。不管采取哪种给药方式,安全用药才是关键。建议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