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1.流行病学 注意流行情况,病前1~2月内在流行季节、疫源地区旅居史,与鼠、螨接触史。
2.病史 有无高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烦渴、恶心、呕吐及神志迟钝等症状,有无典型的五期过程,(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3.体检 应注意血压,有无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酒醉面貌,有无球结膜红、咽红、舌红、眼睑及球结膜水肿,有无腋下、上腭结膜及躯干小出血点、休克和意识障碍现象。
4.检验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注意异常淋巴细胞与计数,1/d.发热期每日多次检查尿蛋白;阳性时,注意蛋白、血细胞、管型及膜状物等变化。作好血型、肝肾功能检查。少尿期连续观察尿素氮、血红蛋白动态变化、HCO3含量、及钾、钠等电解质测定,必要时检测DIC指标及补体。
5.特异性诊断 留早期血清作特异性IgG与IgM间接免疫荧光等试验。有条件者可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测病毒抗原,尿查抗原、抗体。可疑新疫情出现时,应留早期血液或痰等有关标本作病毒分离;并留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死亡患者取肾、肺等组织分离病毒。
6.特殊检查 必要时作心电图、脑电图、脑脊液检查、血气分析、肝功能或胸部X线等检查。
【临床类型与诊断标准】
按临床病情轻重早期分轻、中、重定度,晚期则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与危重型定型。此外,还应注意隐性感染。一般具备流行病学资料、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中毒征,及异常淋巴细胞7%以上或尿蛋白(++)以上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如特异性血清学检查阳性,则可确诊。
【治疗】
作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把好“五关”(休克、肾功衰竭、大出血、肺水肿、继发感染),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1.发热期
①就近就地治疗,运送严防颠簸。
②严格卧床休息。
③高热予物理降温,不用或慎用发汗退热药。
④常规输入平衡盐液,饮用热浓茶、糖盐液,维持尿量每日在1000ml以上。
⑤高热症状重者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2~3d.
⑥中医治疗: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如白虎汤加味、银翘解毒散加减等。
⑦有明显出血倾向者,可加用维生素K、C,止血敏和安络血等止血药。
⑧三氮唑核苷10~15mg/(kg,d),加入250~500ml液体静滴,1/d,3~5d,亦可联用。干扰素100万U肌注,1/d,3d.
⑨转移因子、胸腺肽等亦可试用。
2.低血压期
①积极扩容:补液宜早期、快速、足量,主要用平衡盐液及低分子右旋糖酐,个别难治性休克可输血浆或白蛋白。应使收缩压稳定在>12kPa(90mmHg),脉压>4kPa(30mmHg),脉搏25ml/h,口渴减轻,精神安静,皮肤温暖。
②有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静注或静滴。
③有心衰表现者,可选用毒毛花甙K或毛花甙丙。④低血压顽固或伴出血倾向、血小板数下降时作有关DIC检查,必要时可酌用肝素治疗。
3.少尿期
(1)合理补液:如少尿在48h内或临床疑为“功能性少尿”,应静注20%甘露醇150ml.观察1~2h时有尿量增加,可酌情继续补液,如仍无尿时,可判定为器质性少尿,此时液体入量应加控制,入量一般为出量(尿、便、呕吐、失血等)加500(冬天)~800ml(夏天)。
(2)利尿:有明显少尿倾向即给呋塞米(速尿)20mgⅣ,观察约1h,必要时可连续加倍注射,直到每次200~300mg为止,亦可早期用增液承气汤等中药。
(3)导泻:利尿无效者宜早用泻药,消化道明显出血者忌用。可选用60%山梨醇、甘露醇、硫酸镁(限用一剂),或选用番泻叶、大黄、芒硝、甘遂等内服。
(4)透析疗法:口服导泻无效,则予结肠透析;少尿三天或无尿一天以上或BUN超过正常值4~5倍,应及时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5)给高糖、低蛋白、低钠、低钾饮食。热量应充分,可肌注苯丙酸诺龙以减少蛋白质分解。
(6)对感染、肺水肿、心衰、高钾血症及大出血等处理,可参考内科有关常规。少尿早期有DIC表现者可用肝素治疗,如有纤溶表现者则加氨甲环酸或氨甲苯酸。高血容量综合征经其他疗法无效,有出血、心衰、肺水肿前兆时,可考虑放血疗法。
4.多尿期
①防止及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根据尿量酌情补液,以口服为主,必要时静滴。
②补给充分营养、水分与盐类(主要是钾)。
③中药:参麦地黄汤、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丸或固肾汤。辨证选用。
5.恢复期 加强营养,适当休息,避免劳累,防止继发细菌感染。食欲差时可服六君子汤。
【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昆虫隔离。病室应防鼠、灭鼠、防螨、灭螨。
3.排泄物及流出的血,应予消毒。
4.高热者物理降温。休克期给氧、保暖、专人护理。少尿期控制液体、蛋白质及钾盐的摄入。
5.准确记录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及精神状况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出院标准及随访】
1.临床症状消失,一般状况良好可出院。
2.肾功能不全恢复缓慢者,可在门诊定期复查治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