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地基处理

2011-12-08 11:56:56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总结归纳专业知识(四)辅导:地基处理3,希望对考生备考有帮助。

新中国建立以来,上海的地基基础处理技术,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人工处理地基在全市采用较多的有:振冲碎石桩和挤密碎石桩、短桩处理局部暗浜和填土、充水预压、挤密砂桩、树根桩、锚杆压纠偏、强夯、旋喷和粉煤灰垫层等。各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都有其适用性,上海地区在具体应用时,结合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特点,积累许多经验,为工程建设节约了大量费用。

振冲法

1981年开始,在海潮路多层住宅、闵行东风新村、南市水厂等8项工程中先后采用振冲法。加固后地基容许承载力可提高约90%,加固深度一般为10米,最大深度18米,平面置换率约20%左右,桩的直径80厘米,振冲加固适用于砂土地基。对于软粘土只能起置换作用,场地排污影响环境,桩间土的结构受到破坏,强度降低,因此效果不理想。1984年,10层的田林宾馆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由于土层软弱,施工下料未能满足设计要求,发生超量沉降,造成房屋倾斜和裂缝,但地基土并未产生塑流破坏,因此在上部结构经过处理后,并未影响使用。自从发生这一事故后,上海地区对振冲碎石桩的试验,采取极为慎重的态度,在市区因排污困难,石料较贵,故较少采用,但对处理振动液化,是可靠和有把握的。

挤密碎石桩,加空压机振冲解决了管内投料,曾在石化总厂陈山4只5万吨级油罐基础中应用,最大沉降1米(充水预压),桩长20米。

挤密砂桩

1959年,上海重型机器厂铸钢车间桩基的荷重很大,对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有严格的要求,当时苏联专家提出采用挤密砂桩进行地基加固,由于上海地区缺乏经验,组织了面积为12米×17米的大型试验,采取复打方法使砂桩直径达到60厘米,桩距为110厘米,加固深度为20米,共打入202根砂桩,并在加固范围内铺了50厘米厚的砂垫层,以利排水。打砂桩后,地表向上隆起,加固中心最大值竟达139厘米,表明地基土遭到严重扰动。实地试验表明,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虽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沉降量仍较大。经过比较,最后否定了砂桩加固地基的方案。

1978年,宝钢矿石堆场采用挤密砂桩加固地基。该堆场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堆料面积27万平方米,矿石最大设计堆载为32.5吨/平方米。为了取得设计数据,在堆场区进行了加固堆土试验,试验区面积为50米×50米,打入两种规格的挤密砂桩:密桩区,桩径700毫米,间距1.65米;疏桩区,桩径500毫米,间距3米。桩身形状上细下粗(上段5米桩径为400毫米),桩长20米,共打入砂桩658根。打好砂桩后,在100米×40米范围内填砂1.8万立方米,堆高为10米,重16吨/平方米,分24层堆高,分层碾压,填砂历时14天。试验从1979年7月开始,历时近10个月,实际堆载4个月。为堆载试验,武汉冶金勘察公司曾用国外薄壁取土器(壁厚1.5~2.0毫米)与常用的厚壁取土器(壁厚4毫米)取土样,作对比分析,对于10~20毫米的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值较原地基提高1.43倍。卸土后,密桩区为1.28,疏桩区为1.54。华东电力院勘察处为试验区进行了十字板抗剪强度试验,在土中剪切面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用50毫米×50毫米、50毫米×100毫米和50毫米×150毫米3种尺寸的翼板,得出水平向抗剪强度与垂直向抗剪强度之比平均为1.71。故在地区稳定性分析中,估算土的非等向深强是有意义的。通过试验获得的资料,为挤密砂桩的应用和改进设计提供了依据。在上海市土木学会组织的有关专家多次讨论提出建议的基础上,修改后的设计用砂量从175万立方米减为69万立方米,节约投资3千余万元。1994年起,宝钢三期工程开工后,新的矿石堆场继续采用砂桩加固地基,且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岩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