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

2010-12-09 10:26:37 字体放大:  

第十六章 外币折算

[基本要求]

(一)掌握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二)掌握非恶性通货膨胀条件下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方法

(三)掌握境外经营处置的会计处理

(四)熟悉记账本位币确定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外币交易是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包括买人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者劳务、借人或者借出外币资金和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外币是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

一、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记账本位币是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按规定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企业选定记账本位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行商品和劳务的计价和结算;(2)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通常以该货币进行上述费用的计价和结算;(3)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用的货币。

企业选定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境外经营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否拥有很强的自主性;(2)境外经营活动中与企业的交易是否在境外经营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3)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否可以随时汇回;(4)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其现有债务和可预期的债务。

企业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除非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因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变更记账本位币的,应当采用变更当日的即期汇率将所有项目折算为变更后的记账本位币。

二、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原则

1.对于发生的外币交易,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2.外币交易应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企业通常应当采用即期汇率进行折算。汇率变动不大的,为简化核算,也可以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进行折算。

3.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分别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

(1)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也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另外,结算外币货币性项目时,因汇率波动而形成的汇兑差额也应当计人当期损益。

(2)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

对于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的存货,在以外币购入存货并且该存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可变现净值以外币反映的情况下,确定存货资产负债表日价值时应当考虑汇率变动的影响。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期末公允价值以外币反映的,采用公允价值确定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的,其差额应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含汇率变动),计人当期损益;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差额应计人资本公积。

第二节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

一、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一般原则

企业对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时,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1.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

2.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按照上述规定折算产生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

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涉及境外经营的,如有实质上构成对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差额,也应列入所有者权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处置境外经营时,计人处置当期损益。

比较财务报表的折算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企业选定的记账本位币不是人民币的,应当按照境外经营财务报表折算原则将其财务报表折算为人民币财务报表。

二、境外经营的处置

企业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应当将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列示的、与该境外经营相关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自所有者权益项目转入处置当期损益;部分处置境外经营的,应当按处置的比例计算处置部分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转入处置当期损益。

第十七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基本要求]

(一)掌握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二)掌握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三)掌握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四)掌握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五)熟悉会计估计变更的条件

【考试内容]

第一节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一、会计政策的特征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也属于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变更及其条件

企业应当对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另有规定的除外。会计政策变更是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以下各项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1.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三、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1.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会计规定执行。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追溯调整法是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3.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

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未来适用法是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第二节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一、会计估计变更的特征

会计估计是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变更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如果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是错误的,则属于差错,按前期差错更正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第三节 前期差错更正

一、前期差错的特征

前期差错是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

1.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

2.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

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

二、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

行的除外。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更正。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

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

第十八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基本要求]

(一)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特征

(二)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三)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方法

(四)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处理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特征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是自资产负债表日次日起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止的一段时间。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内容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

1.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2.涉及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3.不涉及损益以及利润分配的事项,调整相关科目。

4.通过上述账务处理后,还应同时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第三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非调整事项,不应调整资产负债日的财务报表,但应在财务

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

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负债,但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