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一度踯躅不前的涉及3000多万人利益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再度提上日程。“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获得的财政支持将会逐步减少,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最终将被推向市场,不过此前仍将获得一定的“过渡期”。(12月5日《中国日报》)
看到以上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话,笔者感到担忧。
事业单位虽不同于行政单位,但这并不等于说政府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在此,我们不能不想到医改、教改,前些年我们的改革思路不也是这样的吗?推向市场,财政的投入在减少,结果呢?看病、读书越来越贵。这难道就是我们需要的医改、教改吗?后来有关部门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意识到政府在教育、医疗方面的责任。
现在我们不少事业单位,其实和医院、学校差不多,它们承担公共服务,虽然它们有一些收入,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如旅游景点、公园等,如果政府不补贴,而是逐步减少投入,甚至把它们全部推向市场,恐怕它们只有去高收费了。现在国外很多国家旅游景点不是免费的,就是收费很低,而我们的旅游景点很多收费都很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补贴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绝不是减少财政补贴,而应增加财政补贴,让景点收费降下来,使更多的人能进得起景点、公园。
类似的还有科研院所,一个国家的强盛和一国科技的强弱有很大的直接关系。科技要发达,就要加大投入,科研院所是事业单位,如果在这方面我们减少财政的支持,又怎么能让他们安心进行科研呢?
很多事业单位都是服务单位,有的虽然有一些收入,但财政补贴不能少。如果我们把它们全部推向市场,那么最后只能让各种收费涨起来,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还少吗?如供水、煤气、供热我们尚未全部推向市场,可带给百姓的已经是年年的价格上涨。
对有关部门来说,之所以要减少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要把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全部市场化,目的就是减少财政支出。因现在事业单位太多,财政不堪重负。但是减少财政负担,我们为什么不在“三公”消费上打主意,也许我们在“三公”上少消费一些,把钱投入到一些公共事业(如景点)上去,可能会使很多地方的票价下降不少。
谈到事业单位改革,我们不能仅仅放在事业单位上,还应当放在全社会中,放在全局中,放在公务员、企业的改革中通盘考虑。公务员收入这么高,还有很多“三公”消费,可我们就是不愿在公益事业上增加投入,这样的改革不但难获成功,恐怕还会让群众不满意。现在很多科研人员都不喜欢搞科研,而愿意做官,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警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