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原创专栏

高二历史必修3重点解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北师大版)

来源:51EDU威廉希尔app

2017-10-09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一起来看看高二历史必修3重点解析

高二历史必修3重点解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北师大版)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知识点】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2、百家争鸣

教材首先分析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接着重点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张,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了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不受条框的束缚,尽情畅所欲言。(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异常活跃,各诸侯国君特别礼贤下士。(4)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结合;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他用认识上的相对主义来观察人生与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是可怕的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生不如死等。这种思想是奴隶主贵族没落的反映。

墨子代表广大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封建制度确立和诸侯混战的局面下,主张“非攻”、“尚贤”、“兼爱”。墨家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法家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法家思想家们都是政治实践家,他们在各国积极推行变法改革,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世异则事异”,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选拔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取代世袭的奴隶主贵族,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安定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了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教材介绍了儒学在战国、秦朝、西汉初期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汉武帝时的社会状况和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内容。

西汉建立后,较长时期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无为”已不合时宜。儒生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强调法治,外儒内法,把儒法融合为一体。他提倡等级观念和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还辅之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来论证皇权的神圣性,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种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的作用,故而为汉武帝所采纳。汉武帝设立太学,用新儒学教育青年子弟,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也成为青年人仕进的敲门砖。从此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同步练习题】

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2.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 ③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3.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答案:B

解析:孟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大意是:眼中没有父母、君上的人(违反儒家礼仪道德的人),犹如畜生豺狼。司马迁:“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大意是:如果天下都按这些思想来做,那么就没有尊卑差异了。他们都在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

4.韩非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可以看出,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力。再结合人物“韩非”,可以得出D项正确。

5.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  )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项错误;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高二历史必修3重点解析介绍到这里了,想必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文化知识,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提前做好开学的准备!

标签:高中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