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医理论知识中药词典:地瓜藤

2012-07-09 11:02:03 字体放大: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执业医师考试频道小编应广大考生的需要,特为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策划了“2012年中医理论知识中药词典:地瓜藤”专题等的有关资料,仅供考生参考!

【出处】出版在《贵州民间方药集》

【拼音名】Dì Guā Ténɡ

【别名】过江龙、土瓜、地蜈蚣、过山龙、牛马藤、过石龙、铺地蜈蚣、地瓜茎、牛托鼻、拦路虎、地木耳、野地瓜藤、霜坡虎、爬地牛奶、钻地龙、遍地金、地板藤、地枇杷、万年扒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地瓜榕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tikoua Bur.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落叶匍匐灌木。全株有乳汁。茎圆柱形或略扁,棕褐色,分枝多,节略膨大,触地生细长不定根。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6-8cm,宽l-4cm,先瑞钝尖,基部近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疏浅波状锯齿,上面绿色,被短刺毛,粗糙,下面浅绿色,沿脉被短毛;具三出脉,侧脉3-4对。隐头花序,成对或簇生于无叶的短枝上,常理于土内,球形或卵圆形,直径1-2cm,成熟时淡红色;基生苞片3;雄花及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花被片2-6,雄蕊1-3(-6);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果为瘦果。花期4-6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区的疏林、山坡、沟边或旷野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湖北、湖南、广西、西藏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的夹砂上较好。

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四川地区在2~3月割取匍匐茎,剪成20~40cm长的插条。栽时,翻整土地,按行株距各约33cm开穴,每穴扦插2~3枝,顶端两节要露出土面,填土压紧,再盖土与地面齐平,浇水。

田间管理 栽后每年春、夏季各除草1次。春季除草或收获后,都要追施畜粪水1次。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蚜虫。

【性状】性状鉴别 茎技圆柱形,直径4-6mm,常附有须状不定根。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具纵皱纹,幼枝有明显的环状托叶痕。质稍硬,断面中央有髓。叶多皱折,破碎;完整叶倒卵状椭圆形,长1.5-6cm,宽l-4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灰绿色至深绿色,下面灰绿色,网脉明显。纸质易碎。气微,味淡。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主治肺热咳嗽;痢疾;水肿;黄疽;小儿消化不良;风湿疼痛;经闭;带下;跌打损伤;痔疮出血;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1.《分类草药性》:叶,包疮毒。

2.《天宝本草》:治红白痢症。

3.《贵州民间方药集》:可去风湿麻木,治筋骨疼痛,活血生血,消肿去毒,利尿解热,民间用力跌打损伤止痛药。

4.《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消湿热黄肿,通月闭,止白带;治痔疮出血及牙龈肿痛。

5.《湖南药物志》:清肺,解毒,利尿消肿。治水肿,腹水。

6.《贵州草药》:清热散毒,祛风除湿,止咳。治地瓜疮(多生于耳朵周围,形似地瓜果)。

7.《广西中草药》:健脾利湿,清肺止咳。治小儿消化不良,湿热黄疸,风热咳嗽,风湿骨痛。

8.《云南中草药》:收敛止痢。治痢疾,腹痛,瘰疬,毒蛇咬伤,骨折。

<--执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