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大家搜集了2014年中西医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辅导:呕吐的针灸治疗,方便广大考生备考!
呕吐的针灸治疗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既可单独为患,亦可见于多种疾病。古代文献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因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
呕吐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等。
【辨证】
1.实证
主症 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热。
兼见呕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溏薄,头身疼痛,胸脘痞闷,喜暖畏寒,苔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食入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大便燥结,口干而渴,喜寒恶热,苔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纳差,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为痰饮内阻;呕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时发作,吞酸,频频嗳气,平时多烦善怒,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
2.虚证
主症 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兼见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易发作,时作时止,纳差便溏,面色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 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操作 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虚寒者,可加用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方义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可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可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乃胃之募穴,可理气和胃止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胃、贲门、食道、交感、神门、脾、肝。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穴位,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更多关于2014年中西医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辅导:呕吐的针灸治疗的内容请关注:【中西医执业医师网辅导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