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临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辅导:放线菌病

2011-06-02 13:40:14 来源:威廉希尔app 字体放大:  

  【编者按】近日相继有考生来电询问,2011年临床医师考试的有关资料,我们从相关单位获悉放线菌病的相关消息。

放线菌病的病因

病原菌有伊氏放线菌(以色列放线菌),牛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奈氏放线菌(赖氏放线菌),粘放线菌,丙酸放线菌及埃氏放线菌等。引起人类放线菌病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和赖氏放线菌,还有蛛网膜菌属的丙酸蛛网菌和双歧杆菌属的艾氏双歧杆菌。

感染来源:

内源性,常存在人的龋齿、扁桃体内,在外伤、炎症、拔牙、口腔的外科手术后可引起感染。

外源性,被咬伤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

发病机制:

细菌须通过牙感染、操作或抽吸牙感染碎屑造成的黏膜破损,进入组织,才能致病。可通过吞咽或吸入带菌物质进入胃肠或肺。还可通过下消化道穿孔进入腹腔,妇女则可在生殖道发生上行性感染。可通过气管传播。极少数是通过血行播散。

感染后常合并细菌感染,损害由中心逐渐通过窦道,向周围蔓延,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骨骼及内脏等处。

放线菌好侵犯结缔组织,主要发生于颈面部和胸腹器官。但是腹膜抵抗力较强,故腹部放线菌病很少穿过腹膜形成瘘管下。颌骨则易被感染。肌肉和神经很少波及;其他骨骼也很少感染。

放线菌病的颈面型

占60%~63%,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颈面交界部位及下颌角、牙槽嵴。

初期:面颈部交界处出现皮下结节,局部轻度水肿,随之结节逐渐变硬、增大如木板样,并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高低不平呈暗红或紫红色。继而肿块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多发性窦道,排出物有臭味,在脓液内可见直径1~2mm呈分叶状的淡黄色坚实的“硫磺颗粒”,具有诊断价值。如无继发感染,疼痛一般不严重,局部淋巴结也不肿大,患者一般健康亦不受影响,主观感觉轻微,局部可有痛感或张口困难……但因咀嚼肌受累可出现牙关紧张,咀嚼功能受影响。

晚期:损害可蔓延至舌、唾液腺、下颌骨(引起骨膜炎、骨髓炎以至死骨形成)、上颌窦、颅骨、脑、眼、中耳以及颈、胸部等。

放线菌病的胸部型

占10%~15%,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门和肺底。

初期:开始几周有不规则发热、咳嗽、咯痰、胸痛,但无咯血。随着病情发展,肺中出现小脓疡,痰液呈黏液性带血丝,提示肺实质有破坏。

晚期:损害向胸膜和胸壁蔓延,引起脓胸和瘘管,排出大量带硫磺色颗粒的脓痰,有助于诊断。胸片所见类似肺炎、肺脓疡或肺部肿瘤。患者可出现进行性消瘦、发热、乏力、贫血、夜间盗汗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执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