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临床表现
外周血管的收缩——(皮肤)面色苍白,四肢湿冷
(腹腔)尿量减少(功能性肾衰),肛温降低
汗腺分泌增加——出汗
CNS高级部位兴奋——烦躁不安,意识清楚
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脉搏细速,血压降低或正常,脉压减小
(二)休克期
微循环淤滞期
淤血性缺氧期(stagnant anoxia phase)
可逆性失代偿期
1. 微循环变化特点:灌而少流,灌>流,微循环淤滞
2.微循环淤血机制
(1)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
(不同血管耐受性不同)
阻力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性↓→松弛
容量血管对儿茶酚胺保持反应→收缩
(2)某些代谢产物(组胺,激肽,腺苷,NO)→血管扩张,通透性↑
(3)内毒素→血管扩张
(4)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
n 白细胞粘着,
n 血小板粘附和聚积,
n 血液泥化
3.微循环变化的后果—失代偿
n 微循环淤血
n →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动脉血压↓
n →有效循环血量↓
n →心、脑血供↓(平均动脉压<7kPa=
n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血浆外渗
n 组胺,激肽等因子→管壁通透性↑→血浆外渗
→血液粘滞度↑
4 临床表现—反映微循环淤血
n (1)血压:进行性↓
n (2)脑缺血→神志淡漠转入昏迷
n (3)心音低钝,心博无力
n (4)肾淤血→少尿,甚至无尿
n (5)皮肤:紫绀,花斑,静脉塌陷。
(三)休克晚期
微循环衰竭期
不可逆期
休克难治期
1 微循环变化特点:“不灌不流”,淤血加重 ,DIC形成
2 微循环衰竭机制:
n (1)DIC
n (2
更多关于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病理学辅导: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的内容请关注:【临床执业医师网辅导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