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咋成了"吊针大国"?

2011-01-11 15:07:14 字体放大:  
编者按:据2011年1月5日《报刊文摘》转载《中国青年报》有关《注射大国的医疗现实》的报道称,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按全国人口13亿计算,该年度每人每年平均输液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平均水平。中国实际已获得了一顶并不值得显耀的桂冠:“吊针大国”。

   相关推荐:
   中国人均输液8瓶 过度用药危害健康
   我国医疗输液泛滥成灾缘于利益驱动
   看病“流行”输液 打针淡出多因经济原因

据2011年1月5日《报刊文摘》转载《中国青年报》有关《注射大国的医疗现实》的报道称,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按全国人口13亿计算,该年度每人每年平均输液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平均水平。中国实际已获得了一顶并不值得显耀的桂冠:“吊针大国”。

近20年来,国人治病依赖吊针输液已成为常态,而“打点滴”亦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在新闻报道及口语中,“边打点滴边工作”、“拔掉吊针奔向”工作场所更成为一种精神弘扬的赞语,于此可见输液吊针与国人的生活是多么地紧密。可是,这一情况在30多年前并不是这样的,那时,重病人或发烧不退、极度衰弱的人才会打点滴,吊针常常是危重病人的一种“形象”。今天,吊针成为“常态”,但也不表明国人整体健康水平的下降(平均寿命正在提高),而是人们对吊针的“迷信”。

我对动辄吊针治病一直是不以为然的,至今仍认为一个人闹到要输液,应是病情比较麻烦的表现。就我的体验,生的病如果不一定需吊针,还是不吊为好;一个人的病如果能吃药解决,就不应吊针;而如果感冒咳嗽能够扛一下的话,就尽量扛一下,不吃或少吃药为好,西药全是化学合成,“是药三分毒”并非吓人语,而是实实在在的。

国人为何迷恋吊针打输液?从病人方面看,是觉得药物直接进肌体,治病见效快(也是事实),尤其是发烧、四肢无力等病情,况且还可以输进营养;从医院医生方面看,输液也颇爽气,有效,况且经济效益也好。所以,这20多年来,我们逐渐加深了对输液的依赖。

但现在的现实是,国外发达国家并不依赖吊针治病,美国人就很少输液,因此“丢了”吊针大国的桂冠。而据《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输液不仅浪费药物、浪费钱财(相当于口服药30倍)、浪费治疗时间,而且还有副作用,如输液器具可能受污染、药物入体又快又猛会造成风险、引起迸发症等,这些负面作用其实都是很吓人的。其危害我就见过:一位纺织系统工作过的老同事,下午还好好的,他感觉有点发热,就独自步行去很近某医院输液,一瓶吊针未输完,人就走掉了。究竟是药物不对路、还是其他原因,由于临终时家属不在场,输液病早被医院收走,后来也未弄明白。所以,输液并非是那么“美妙”的。

“吊针大国”不单是荣耀不荣耀问题,而是涉及治病理念,对此,我认为卫生部应负责任。为什么?卫生部有许多专家、研究部门,为什么会让国人对输液发展到迷信的程度?我以为,国人迷信输液,主要是一种希望病快点好的急躁心理,对广大病人而言,此无可厚非;但对医疗卫生部门而言,就应有告知病家输液利弊的职责。因此,要摘掉“吊针大国”的桂冠,国家卫生部应加大医卫治疗知识的普及工作,改变国人的治病观念,让病家知道自己的病该如何治,不应动辄吊针;同时,亦应规范医院的治病理念,用科学方法、从病情出发,而不是曲从病人要求、甚至从创收出发去动辄吊针治病。

说到底,“吊针大国”的问题就是个医患关系问题。病家不信任医生而信吊瓶,医生怕躭误病情所以一上来就用猛药,这就是“病根”。再一个,是现在医生们的望、问、闻、切诊病能力普遍太弱,对病因、病情判断能力太差,看病时对病家讲不出病因病根,一味过份依赖仪器检查,所以对输液瓶也发生严重依赖,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动辄吊针问题,还得由卫生部组织专家进行专项研究,从根本上去寻找“病源”。

<--执业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