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执业中药师《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
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中药药剂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中药制剂单元操作(粉碎、浸提、分离、精制、浓缩、干燥、混合、制粒、灭菌等)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应用。
3.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质量要求与检查。
4.中药制剂常用辅料的类型及其主要品种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5.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型给药系统及其特点和应用。
6.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常用稳定措施及试验方法。
7.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
8.中药制剂配伍变化的基本理论知识。
9.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常用炮制方法、辅料及其应用要点。
10.常用中药饮片质量要求、炮制作用及应用。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剂型选择 |
(一)中药药剂学及其发展 |
1.常用术语 |
中药药剂学、剂型、制剂、成方制剂、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处方药、非处方药、新药、GMP等术语 |
2.历史回顾与现状 |
(1)历代主要中药剂型理论及中药制剂相关文献 |
||
(二)中药剂型的分类与选择 |
1.中药剂型的分类 |
不同分类方法及所涉及的剂型 |
|
2.中药剂型的选择 |
(1)剂型与疗效 |
||
(三)药品标准 |
药典、部(局)颁药品标准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
(1)药典的性质、作用 |
|
二、药剂卫生 |
(一)基本要求 |
1.药品卫生标准及其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
(1)药品卫生标准 |
2.制药环境的空气净化 |
(1)空气净化技术 |
||
(二)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
1.灭菌参数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
D值、Z值、F值及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
|
2.常用灭菌方法 |
(1)灭菌方法的分类与灭菌机理 |
||
3.无菌操作法 |
无菌操作法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
||
(三)消毒与防腐 |
常用消毒剂与防腐剂 |
(1)常用消毒剂 |
|
三、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
(一)药材的品种、种质与栽培 |
1.药材的品种 |
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
2.药材的种质 |
种质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
||
3.药材的栽培 |
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
||
(二)药材的产地 |
1.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系 |
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系 |
|
2.道地药材 |
主要道地药材的产地 |
||
(三)药材的采收 |
1.采收与药材质量、产量的关系 |
采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 |
|
2.药材的适宜采收期 |
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
||
3.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
(1)植物药的采收原则 |
||
4.采收中的注意事项 |
注意事项 |
||
(四)药材的产地加工 |
1.产地加工的目的 |
产地加工的目的 |
|
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
拣、洗、切片、蒸、煮、烫、搓揉、发汗、干燥 |
||
四、浸提、分离与精制、浓缩与干燥 |
(一)浸提 |
1.浸出过程与影响因素 |
(1)中药的浸出过程 |
2.常用的浸提溶剂与浸提辅助剂 |
(1)常用浸提溶剂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
||
3.常用浸提方法 |
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水蒸气蒸馏 |
||
(二)分离与精制 |
1.常用分离方法 |
(1)沉降分离法、离心分离法的特点与选用 |
|
2.常用精制方法 |
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吸附澄清法、大孔树脂吸附法、盐析法、透析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及操作要点 |
||
(三)浓缩 |
影响浓缩的因素与常用浓缩方法 |
(1)影响浓缩的因素 |
|
四、浸提、分离与精制、浓缩与干燥 |
(四)干燥 |
影响干燥的因素与常用干燥方法 |
(1)影响干燥的因素 |
五、散剂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二)散剂的制备 |
不同类型散剂的制备 |
(1)一般散剂的制备 |
|
(三)散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粒度、水分及均匀度要求与检查 |
|
六、浸出药剂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二)常用浸出药 |
1.汤剂与合剂 |
(1)汤剂的主要特点与制备 |
|
2.糖浆剂与煎膏剂 |
糖浆剂、煎膏剂的主要特点、制备及应用 |
||
3.酒剂与酊剂 |
酒剂、酊剂的主要特点、制备及应用 |
||
4.流浸膏剂、浸膏剂、茶 |
(1)流浸膏剂、浸膏剂的主要特点、制备及应用 |
||
(三)浸出药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合剂、糖浆剂、煎膏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项目 |
|
七、液体药剂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二)表面活性剂 |
1.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
(1)胶束与临界胶束浓度 |
|
2.常用表面活性剂 |
(1)表面活性剂的类型与特点 |
||
(三)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常用方法及影响增溶的因素 |
(1)药物溶解的不同程度 |
|
(四)各类液体药剂 |
1.真溶液型液体药剂 |
(1)真溶液型液体药剂的特点 |
|
2.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 |
(1)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分类与特点 |
||
3.乳浊液型液体药剂 |
(1)乳浊液型液体药剂的组成与类型 |
||
4.混悬型液体药剂 |
(1)混悬型液体药剂的特点、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药剂的药物 |
||
5.液体药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口服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
八、注射剂(附:滴眼液)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二)热原 |
1.热原及其基本性质 |
(1)热原的来源及致热特点 |
|
2.注射剂中污染热原的途径与去除方法 |
(1)污染热原的途径 |
||
3.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
热原检查法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及其应用 |
||
(三)注射剂的溶剂 |
注射剂溶剂的制备及质量要求 |
(1)制药用水的种类及其应用 |
|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 |
常用附加剂及其选用 |
(1)增加药物溶解度的附加剂及其选用 |
|
(五)中药注射剂的半成品 |
中药注射用半成品的要求与制备 |
(1)中药注射用半成品的基本要求 |
|
(六)中药注射剂 |
1.中药注射液 |
(1)制备工艺流程与应用 |
|
2.中药注射用无菌粉末 |
(1)质量要求 |
||
(七)输液剂 |
输液剂的种类、作用及制备 |
(1)种类及其作用 |
|
(八)其他注射剂 |
1.乳状液型注射剂 |
(1)质量要求 |
|
2.混悬液型注射剂 |
(1)质量要求 |
||
八、注射剂(附:滴眼液) |
(九)中药注射剂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1)质量要求 |
(十)滴眼液 |
质量要求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
(1)质量要求 |
|
九、外用膏剂 |
(一)基本要求 |
1.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2.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
(1)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 |
||
(二)软膏剂 |
1.特点与常用基质 |
(1)特点 |
|
2.软膏剂的制备 |
(1)药物加入基质的一般方法 |
||
3.眼膏剂 |
制备要点与质量要求 |
||
(三)膏药 |
黑膏药的特点与制备 |
(1)特点及基质的主要组分 |
|
(四)贴膏剂 |
1.橡胶膏剂 |
(1)组成与特点 |
|
2.凝胶膏剂 |
(1)组成与特点 |
||
3.贴剂 |
贴剂的组成 |
||
(五)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与质量检查 |
常用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与质量检查 |
(1)软膏剂、黑膏药、贴膏剂的质量要求 |
|
十、栓剂 |
(一)基本要求 |
作用特点、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
(1)作用特点 |
(二)栓剂的基质 |
要求与类型 |
(1)基质的要求 |
|
(三)栓剂的制备 |
制备方法 |
(1)栓剂的制法 |
|
(四)栓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1)质量要求 |
|
十—、胶囊剂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特点与分类 |
(二)胶囊剂的制备 |
1.硬胶囊剂的制备 |
(1)空胶囊的原料与辅料 |
|
2.软胶囊的制备 |
(1)软胶囊的囊材组成 |
||
(三)胶囊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水分、崩解时限、装量差异要求 |
|
十二、丸剂 |
(一)基本要求 |
分类与特点 |
(1)分类 |
(二)水丸 |
1.水丸的赋形剂 |
水丸赋形剂的常用品种与选用 |
|
2.水丸的制备 |
(1)水丸对药粉的要求 |
||
十二、丸剂 |
(三)蜜丸(含水蜜丸) |
1.蜜丸的类型、蜂蜜的选择与炼制 |
(1)类型 |
2.制备 |
(1)塑制法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及应用 |
||
(四)浓缩丸 |
1.浓缩丸的分类与饮片的处理原则 |
(1)分类 |
|
2.浓缩丸的制备 |
制法与应用 |
||
(五)糊丸和蜡丸 |
1.糊丸 |
(1)常用的赋形剂 |
|
十二、丸剂 |
2.蜡丸 |
制法与要点 |
|
(六)滴丸 |
1.常用基质、冷凝液及药物的分散状态 |
(1)常用基质的要求与种类 |
|
2.滴丸的制备 |
(1)制备要点与应用 |
||
(七)丸剂的包衣 |
包衣的目的与种类 |
(1)包衣目的 |
|
(八)丸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1)溶散时限、水分的要求 |
|
十三、颗粒剂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特点 |
(二)颗粒剂的制备 |
1.可溶颗粒的制备 |
(1)制备工艺与应用 |
|
2.混悬颗粒 |
制备要点 |
||
3.泡腾颗粒 |
制备要点与应用 |
||
(三)颗粒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溶化性、水分、粒度要求及检查方法 |
|
十四、片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中药片剂的特点、类型 |
(二)片剂的辅料 |
1.稀释剂与吸收剂 |
适用范围、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
|
2.润湿剂与黏合剂 |
适用范围、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
||
3.崩解剂 |
(1)崩解机理、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
||
4.润滑剂 |
使用目的、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
||
(三)中药片剂的制备 |
1.制备工艺 |
浸膏片与半浸膏片的制备要点与应用 |
|
2.湿制颗粒压片法 |
(1)中药原料处理的一般原则 |
||
3.干制颗粒压片法 |
方法及要点 |
||
4.粉末直接压片法 |
方法及要点 |
||
5.压片过程与片剂成型 |
片剂成型机制 |
||
6.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松片、裂片、粘冲、片重差异超限、崩解时间超限的原因 |
||
(四)片剂的包衣 |
1.包衣的目的、种类与要求 |
(1)包衣的目的与种类 |
|
2.包衣的方法与设备 |
包衣方法 |
||
3.包衣物料与包衣操作 |
(1)糖衣物料及包衣工序与操作要点 |
||
十四、片剂 |
(五)片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检查项目及要求 |
(1)片剂检查项目 |
十五、气雾剂 |
(一)基本要求 |
1.气雾剂的特点与分类 |
特点与分类 |
2.吸入气雾剂的吸收与影响因素 |
吸人气雾剂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
||
3.气雾剂的组成 |
(1)组成 |
||
(二)气雾剂的制备 |
制备方法 |
(1)制备工艺流程 |
|
(三)气雾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检查项目 |
|
十六、其他剂型 |
(一)胶剂 |
1.特点、分类及质量要求 |
(1)特点与分类 |
2.胶剂的制备 |
(1)原辅料的种类,辅料的作用 |
||
(二)膜剂 |
1.膜剂的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 |
(1)特点与分类 |
|
2.膜剂的制备 |
(1)常用成膜材料及其他辅料 |
||
(三)涂膜剂 |
常用成膜材料与制备工艺 |
(1)常用成膜材料与附加剂 |
|
(四)其他传统剂型 |
锭剂、灸剂、线剂、熨剂、糕剂、丹剂、条剂、钉剂、棒剂 |
应用特点 |
|
十七、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
(一)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
1.缓释制剂 |
(1)特点与类型 |
2.控释制剂 |
特点与类型 |
||
3.靶向制剂 |
特点与类型 |
||
4.前体药物制剂 |
特点与适宜药物 |
||
(二)中药制剂新技术 |
1.环糊精包合技术 |
(1)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作用 |
|
2.微型包囊技术 |
(1)特点与应用 |
||
3.固体分散技术 |
(1)固体分散体的特点、类型与常用载体 |
||
十八、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
(一)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措施 |
1.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
(1)易水解和易氧化的药物类型 |
2.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
(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 |
||
(二)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
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常用试验方法 |
(1)长期试验法与加速试验法试验要点 |
|
十九、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 |
(一)生物药剂学 |
药物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1)生物药剂学及其研究内容 |
十九、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 |
(二)药物动力学 |
常用术语与参数 |
(1)药物动力学及其研究内容 |
(三)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
生物利用度与溶出度 |
(1)生物利用度的计算及其评价指标 |
|
二十、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一)基本要求 |
药物配伍变化研究的目的与类型 |
(1)研究目的 |
(二)药剂学的配伍变化 |
1.物理的配伍变化 |
常见变化及原因 |
|
2.化学的配伍变化 |
常见变化及原因 |
||
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
常见变化及原因 |
||
4.实验及处理方法 |
(1)实验方法 |
||
二十一、中药炮制绪论 |
(一)基本要求 |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
(1)炮炙与炮制 |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与作用 |
1.中药炮制的目的 |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
2.中药炮制的作用 |
(1)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 |
||
(三)中药炮制的常用辅料 |
1.液体辅料 |
(1)酒、醋、食盐水、米泔水的作用与用量 |
|
2.固体辅料 |
麦麸、米、土、河砂、滑石粉、蛤粉的作用 |
||
(四)饮片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 |
质量要求 |
(1)净度、片型、色泽、气味的要求 |
|
二十二、净制与切制 |
(一)净制 |
净制的目的与方法 |
(1)净制的目的 |
(二)切制与干燥 |
1.饮片类型 |
薄片、厚片、斜片、段、丝、块 |
|
2.切制与干燥方法 |
(1)软化药材的方法(淋、洗、泡、漂、润) |
||
二十三、炒法 |
(一)清炒法 |
1.炒黄 |
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2.炒焦 |
山楂、栀子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3.炒炭 |
大蓟、蒲黄、荆芥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二)加辅料炒 |
1.麸炒 |
枳壳、苍术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2.米炒 |
斑蝥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3.土炒 |
白术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4.砂炒 |
马钱子、骨碎补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5.滑石粉炒 |
水蛭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6.蛤粉炒 |
阿胶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二十四、炙法 |
(一)酒炙 |
大黄、黄连、当归、蕲蛇 |
炮制方法、辅料用量、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二)醋炙 |
甘遂、延胡索、乳香、香附 |
炮制方法、辅料用量、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三)盐炙 |
杜仲、黄柏、泽泻、车前子 |
炮制方法、辅料用量、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四)姜炙 |
厚朴 |
炮制方法、辅料用量、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五)蜜炙 |
黄芪、甘草、麻黄、枇杷叶 |
炮制方法、辅料用量、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六)油炙 |
淫羊藿、蛤蚧 |
炮制方法、辅料用量、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十五、煅法 |
(一)明煅 |
白矾、牡蛎、石决明 |
炮制方法、注意事项、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二)煅淬 |
赭石、自然铜、炉甘石 |
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三)扣锅煅 |
血余炭 |
炮制方法、注意事项、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二十六、蒸煮燀法 |
(一)蒸 |
何首乌、黄芩、地黄、黄精 |
炮制方法、辅料用量、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二)煮 |
藤黄、川乌、附子 |
炮制方法、辅料用量、成品性状、炮制作用及解毒机理 |
|
(三)燀 |
苦杏仁 |
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二十七、其他制法 |
(一)复制 |
半夏 |
炮制方法、辅料用量、成品性状、炮制作用与解毒机理 |
(二)发酵 |
六神曲 |
炮制方法、品质要求、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三)发芽 |
麦芽 |
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四)制霜 |
巴豆、西瓜霜 |
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五)煨 |
肉豆蔻 |
炮制方法、辅料用量、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六)提净 |
芒硝 |
炮制方法、成品性状与炮制作用 |
|
(七)水飞 |
朱砂 |
炮制方法、注意事项与炮制作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