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妇产科主治医师辅导精华:子宫肌腺病(adenomyosis)

2011-06-13 13:23:44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了2011妇产科主治医师辅导精华:子宫肌腺病(adenomyosis)供大家学习参考。

概述

子宫肌腺病(adenomyosis)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及其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痛经、经量增多与子宫增大。过去,曾将其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其他部位的内膜异位症则称之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经产妇,约50%患者和并有子宫肌瘤,15%患者合并内异症。据报道妇科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中,6~40%有子宫肌腺病,但其中仅70%患者有临床症状。

病因和发病机制

子宫肌腺病的发病理论很多,但确切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有人在子宫肌腺病患者的子宫中作连续病理切片检查时,已证明子宫肌层中的内膜腺体与子宫内膜肌底层的腺体有连续关系,故认为多次妊娠和分娩所致子宫壁的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基底层与肌层之间没有粘膜下层,但子宫内膜并不向肌层内生长,似乎子宫肌层也有某种防御能力以抵抗内膜的侵入。某些因素如刮宫时过度的搔刮、子宫手术(如肌瘤提出术、子宫畸形整形术、剖宫产等)、炎症或持续高水平雌激素的刺激等,可能会破坏子宫肌层的防御能力,因而促使本病的发生。少数位于深肌层的孤立病灶,则可能是子宫内膜碎片经血管或淋巴管扩散所致。

病理改变

由于内膜在子宫肌层中的生长方式不同,其病理形态及临床表现亦各具特征,因此,一般可将子宫肌腺病分为弥漫型与局限型两种类型。

一、巨检

(一)弥漫型子宫内膜在肌层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刺激周围的平滑肌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子宫增大一般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过大的子宫往往合并有子宫肌瘤。少数患此症的子宫可正常大小或小于正常,多见于绝经后的患者。子宫剖面见肌层肥厚,一般以后壁更明显。增生的纤维肌束呈小樑状或编织样结构,边界不清,无包膜。肌束间常见大小不等的囊腔或裂隙,一般直径多在5mm以内,腔中常有暗红色或紫褐色陈旧积血。近子宫粘膜面的囊腔,有的可与宫腔相近。偶见囊 腔扩大并向子宫浆膜面突出,肌层变薄,甚至发生破裂。我们曾见到过1例这种情况,术前误诊为宫外孕。

(二)局限型子宫内膜在肌层内呈局灶性浸润生长,局部纤维肌束增生,形成结节,子宫表面常呈不规则突起。剖面见肌壁内有单个或数个肌瘤样结节,但无包膜,不能将其从肌层中剥出。结节内可见褐色或紫蓝色陈旧出血点或小囊腔。有的结节向宫腔突出。颇似子宫粘膜下肌瘤。偶尔子宫内膜可在肌瘤内生长,由于肌瘤有包膜,故可将其剥出。

二、镜检镜下见肌层内有呈岛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周围的平滑肌与纤维组织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或嗜伊红细胞的浸润。肌层中的内膜岛距基底层内膜与肌层连接处至少在一个低倍视野以上,方能诊断本病。内膜侵入肌层深度不一,严重者可达全层,甚至穿透浆膜,造成子宫表面的粘连与盆腔子宫内膜种植。Bird将肌层受侵的深度分为三级:仅浸润浅肌层为I级,达中肌层为Ⅱ级,超越中肌层为Ⅲ级。

此外,他还根据一个低倍视野中所见腺体的多少,将肌层受浸的广度分为三度:见到1~3个腺体为轻度,4~9个腺体为中度,10个以上为重度,并认为肌层受浸的深度和广度与症状的轻重有关。

肌层中的内膜岛常呈增生反应或呈腺囊型增生过长,一般认为是由于内膜岛与基底层子宫内膜一样,对孕激素缺乏反应的缘故。但也有呈分泌反应者,据报道宫腔内膜呈分泌期的患者中,内膜岛亦呈分泌反应的约占40%。甚至同一标本的不同区域,内膜岛可呈现不同的反应。这种对卵巢激素反应的不一致现象,有人认为是欠成熟的基底层内膜在浸入肌层后仍可能继续成熟,一旦成熟后,即对孕激素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呈现分泌期变化。妊娠后内膜岛可呈蜕膜反应,并可见A-S反应(Arias-Stella reaction)。

内膜岛中的腺体与间质均可发生恶变,成为腺癌、肉瘤或癌肉瘤,但恶变的发生率远较宫腔的子宫内膜为低。

<--卫生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