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言文字 > 国学

国学:南水北调的古往今来

编辑:sx_yangtt

2015-12-28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千字文和笠翁对韵,威廉希尔app 提供了南水北调的古往今来,希望大家在课后复习时使用,同时祝大家学习进步。

中国缺水,北方尤为缺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北方缺水并非自今日始,华北水资源匮乏局面至元代之后愈加明显。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海河流域人口增加,粮食供应压力加大,为了缓解北方粮食供给的困难,不断有人提议在海河流域兴修水利,将一些低洼荒地改造成为水稻田,就近解决困难。其中规模较大者有明天启二年(1622年)董应举在天津至山海关一带屯田,开田18万亩,一度“积谷无算”。清代雍正初年又大规模实行,从雍正三年到五年(1727年—1729年)开发出60多万亩水田,“每亩可收谷五、六、七石不等”,每年可得稻米30多万石(一石约为60公斤)。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海河流域水资源本来就短缺,加之降水年际和年内分布变化都很大,如若雨水较丰沛和适时,原本低洼易涝地区水稻田可获丰收,否则只好望天兴叹。于是乾隆皇帝总结道:“从前近京议修水利营田,未尝不再三经画,始终未收实济,可见地利不能强同。”大范围开发水田,显然不适合本流域气候、地理条件,超出了本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本地物产满足不了京师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只好另寻其他出路,由南方调运是简便的途径,对于大吨位的粮食,自然又以水运最为节省。所以,当元朝刚刚定都北京,在尚未结束与南宋战事的时候就开始谋划开通京杭大运河。首先由郭守敬实测黄河、淮河和海河下游地形相对高程,“乃得济州(今山东济宁)、大名、东平、汶、泗与御河相通形势,为图奏之”,得到京杭运河有条件贯通南北的结论。运河贯通后,由于水源困难,元代每年由运河运粮北上只有几十万石,其余部分由海运补足。明代永乐年间改道大汶河向南,由南旺接济运河,明清之际,每年由江南漕运北京的粮食(以稻米为主)每年都在400万石上下,解除了北方缺粮的困境。不过粮食是靠水种出来的,北方缺水、缺粮,只好从南方调粮。按当前灌溉用水平均水平,每生产1吨稻米需水2700立方米,明清时期每年400万石稻米,大约需水8.1亿立方米至9.72亿立方米。按1956年—1998年海河水文系列计算,元明清时期每年生产漕粮需水相当海河流域多年平均流量的3.7%至4.4%,按照目前国际通行标准,已占到海河水资源适宜开发利用量的10%以上。可见调粮即调水,物流乃水流,南粮北运的实质仍然是南水北调,表面没调水,却暗含着虚拟水的实际。此外,南水北调工程本身也是对历史的继承。东线工程输水干线有90%的河道和水库利用了当年京杭运河的河道和湖泊。

近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和用水量均逐级递增。南水北调受水的华北地区,人口密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这个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五分之一,是我国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相称的地区。由于缺水,黄淮海地区每年经济损失高达4700多亿元。而首都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只相当全国人均的八分之一,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十分之一。地表水不足,只好加大地下水开采。二三十年前京郊农民打井,5—10米就见水,如今打100米、200米都未见得有水。公主坟一带井深至基岩也见不到水。和北京、天津一样,干渴的河北大地已开通90多万眼机井,1984年以来每年超采地下水50亿立方米,至今累计已超采1000多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枯竭,只好开采难以回补的深层水,邯郸、沧州一带机井井深常在500—600米,由此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居民健康受到损害。无休止地汲取地下水,无异于“饮鸩止渴”。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古人的警语极言战略部署的重要。鉴于我国资源蕴藏与经济发达区分布的不协调,近年来政府先后规划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南水北调”的大手笔。与能源的全国范围调剂相比,水资源调剂更加重要得多。因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南水北调工程更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事关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

南水北调将成为华北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是今后本地区城市化进程还要加快,人口随之增加,单靠外流域调水尚不能根本解决华北地区水危机。因此,在兴建调水工程,调剂水资源自然分布的基础上,还一定要全面推进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注重节约用水,以适应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对千里迢迢调来华北大地的长江水资源,尤其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央和国务院水资源管理的精神,像对待国家粮食安全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要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这是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福祉的历史任务。

南水北调工程最终将通过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北送,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调水达170亿立方米,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共同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的总体格局。最终东、中、西三线调水规模近450亿立方米,相当黄河的多年平均水量。这是全国范围水资源布局的调配和创新。《易经》指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是发展到极端,穷极则思变,变通了,于是可以久长。怎么变通呢?“变通者,趣时者也”,趣时即趋时,也就是现在通行的说法“与时俱进”。此后,以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为代表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为了缓解华北干旱缺水的困窘,近700年来也曾先后多次实行的大规模改良努力,在海河流域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兴建联系南方的经济中心和北方政治中心的京杭运河,通过大规模调运南方的粮食,缓解北方紧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但都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最终失败。如今,我们实现了在全国范围统筹南北东西跨流域调配水资源的宏大计划,不啻是亘古未有之丰功伟业。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南水北调的古往今来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大家生活愉快。

相关推荐:

关于古代“睡”字是指什么  

关于中国古代汉族人见面如何跟人行礼  

标签:国学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