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威廉希尔app 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北风和小鱼》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风和小鱼》教学实录
百合《北风和小鱼》简评 ——凤凰语文网版主会课暨首届凤凰语文论坛研讨课
本人未能亲赴硕放观摩版主会课,实是一大憾事。好在凤凰语文网网友们及时上传了上课的实录,也能让未去硕放的网友们如亲临会场般感受到会课的精彩,让大家从中受益非浅,本人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为表达谢意,我将自己的肤浅感受写出来,以求与大家共同研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斧正。
课题:《北风和小鱼》
年级:一年级
执教:百合(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娟)
评析:绿宝石
师:我听陆老师说,我们一(4)班认字的本领特别强,我写个字给大家认一认。师写:风。[“风”是本册教材《识字五》中刚学习的生字之一,教师在板书课题时,同时让学生再来认识这个字,是对学生识字效果的一次复习巩固。这种随文识字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把这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效率。也足见百合老师在课堂伊始就有着很强的识字训练意识。]
生:风。
师:你知道有什么风?
生:北风。
生:台风。
生:西北风。
生:狂风。
师:这两天,天气突然变冷了,刮的什么风?
生:东北风。
师:板书“北风”。
师:再写个词给大家认认。
师:板书“小鱼”。
生:小鱼。
师:连起来读。
生读:小鱼。
师:要把这两样事物连起来,中间要加个“和”。“和”是今天要学的生字,怎么写,跟着老师一起写,认真地把它记在心里。[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此处再次进行随文识字,让字义和字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师:板书“和”。生说笔顺。
师:对,两物相连就应该用“和”。
师:北风和小鱼在一起,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
生齐读课题。
师:在课本118页,打开书。想不想读一读这个故事。请大家看着拼音好好地把课文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我知道凭你们认字的本领,一定可以记得很快。
生读。[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在初次阅读课文时,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认读生字,自己阅读课文,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品尝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能继续巩固汉语拼音。]
师:老师最喜欢大家自己读自己读。
生自读。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生字,大家会了吗?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师:自己先练一下。注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生自读词语。[这里是要求会认的二类字,学生借助拼音独立认读。这是学习生字的第一步。]
师:会读的举手。
请一位同学读词语。
指导读好“知道”(强调轻声)。齐读。
指导读好“浮出水面”(师:小朋友会不会一口气把这些词都读出来?
生自读。
一位同学领读词语。
师:真棒,小老师做得不错。现在,老师要把这些再变一变。
师去掉拼音。[去掉拼音,也就等于是丢掉了“拐杖”,在没有凭借的情况下继续认读这些生字。这是学习生字的第二步。]
师:拼音没了,会读吗?赶快读给组里的同学听听。
生练读。
指名学生读词。
师:读得真好,都认准了。还有谁想读?
生读。
指导“知道”,读好轻声。
师:现在老师又要变了,想不想看一看。
师变换词语的顺序。[变换词语的顺序,继续让学生认读,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这仍是生字学习的第二步。]
师:这一回,李老师要求小朋友读在心里,不出声,我能从同学的眼神里看出你究竟会不会读。要用心去读。
生看课件,心里默读词语。
师:会读了吗?全体站起来读给李老师听一遍。
生站起来齐读。
师:真了不起!你们认字的本领可真强,一会就把这么多生字都认识了。如果把这些生字词语放到课文中,能认识吗?老师请大家捧好书,挺直你的腰杆,放开你的声音,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你们读书的快乐。[把生字放在课文里面读,这是学习生字的第三步。一方面是继续加深对生字的识记,另一方面也是检验学生对生字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同时也检验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达到怎样的程度。]
生读。
师:老师又要打断一下。老师希望能听到每一个同学的读书声。[为什么要打断学生?是教师心中的“自由读”变成了“齐读”吗?那就要反思一下我们教师的提示语,往往教师的一句“开始”,就让教师预设的“自由读”变成了学生不约而同的“齐读”。此时教师的提示语应该是“同学们开始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读。
师:有些句子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
师:看到你们练得这么认真,我也想练一练。
师读。
一位学生读这句话。
生:他读错了,应该是“猛吹一口气”。
师:你教他一下。
生读。
师:这个“猛”你读得不太准,你跟着他读一读。
生练读。
师:老师还要建议大家读长句子的时候,词语要连起来读。我再读一遍,看大家能不能像我一样地去读。
师范读。
指名一位同学再读这句话。
指名读。
再来。
再读。
齐读。
师:还有一句。
出示: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师:谁想读?
一位学生读。
师:我知道,会听的孩子才是最聪明的孩子。
师:不容易,已经基本读通了,再请一位同学读。
生读。
师:“看不见”是个词,再读好它。
生读。
师:他读得很不错,再听他读一遍,然后跟他学好吗?
生再读一遍。
师指导读好“他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跟老师读。
师:老师知道大家读这句有点困难,跟着李老师读。
学生跟老师读这句话。[难读的句子专门挑出来读,这样便于集中精力突破难点,也为下面的全文朗读做好铺垫。]
师:现在我们一起合作着把全篇一起来读一读好吗?我先来读,大家认真地听,手指好读到哪里,一会我请同学接着读。
师读:北风呼呼地吹着,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请接下去――
生读:它向梧桐树吹一吹。。。。
师:谁再接下去?
生读: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躲进了屋。
师:你读得不错,已经做到了准确通顺。你接下去。
生读: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
师:好,你读得不错,谁接着往下?
生读: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
师:下面的话李老师想请男小朋友一起来读给我们听听。拿好书,站起来读,注意姿势。
生读: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
师:把词语再连得紧一些,就读得更好了。
女生齐读: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师:女小朋友读得真认真。我们已经合作着把书读了好几遍,只有多读几遍,才能做到准确通顺。李老师请大家回去以后把这个故事读得爸爸妈妈听。[无论是教师的引读,还是男女生分别读,都是在变换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通读顺了课文。]
师:接下来我们要学写字了。今天要写的字藏在这些词里了,我们来看一看。
生齐读词语。
师:一读,就变出生字来了。
出示生字:知 和 树 口 气 出 面 毛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生字。
出示:口 和 知 面
师:学写生字,要先知道笔顺,这些字的笔顺是怎样呢?翻到121页,看一看这四个字的笔顺,一会我请同学来说。
学生自己看,自己说。
师:谁来说?你们组一起起立,说这个字的笔顺。
第一组的学生书空,说字的笔顺。[写字之前,先发挥教材中“笔顺图”的作用,让学生边看边说,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会写教师没有教过的生字,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意识。]
师:一边动手,一边动嘴,记得真好。
师:最后一个字,我们一起来。
生书空说笔顺。
师:我们先来看“口”字。口特别爱漂亮,喜欢别人把它写得瘦一点。
师范写。
师:往里边收一点就会变得瘦一点。[生字虽然会写了,但不一定能写得很漂亮,此时教师的示范,是在写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写美观。]
师:当我写完“口”字,再看其他几个字,有什么新发现?其他几个字,都有“口”,可是都不一样,怎么记住?
师:“和”字怎么记?“禾”加“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和”。
师范写。
师:“和”字特别懂得谦让,当他家里来了“口”时,他就要把脚收一收。[顺手捎带,在识字教学中也不忘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
师:那“知”怎么记?
生:口在右边。
师:左边是什么字?
师:在“认一认”中出现中。这个字读“shi”,还记得认一认中怎么说吗?
师:这个字加上“口”就是知。
师范写。
师:这个字写的时候和“和”差不多,因为也有个“口”,同样,家里来了新朋友,也要谦让。
师:“口”到了“面”字中,就变成了大面包。
师范写。
师:大家看老师怎么写。两竖把面包变成了三份,短横在切面包,最后记得封口。
师:我们写字的时候要不停地看田字格里的字,这就叫读帖。
生:读帖。
师:什么叫读帖,就是看准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想一想这的样子,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跑到你的脑子里去。现在我们就开始写字吧![让学生学会“读帖”,是低年级教师往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
师:拿出写字本和笔,做好准备工作。
师:我们要先来做一个“气功”,肩平,臂开,足安。开始写吧。
生写字。[当堂练写,更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写字是一项技能,这种技能只有在写字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就像只有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若课堂上再能展示一下写得好的学生作业,则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会更大。也会让写得不怎么好的学生看到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下课。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怎么上?百合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即使是阅读教学,也应该把识字写字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低年级的课文大都短小易懂,无需教师在课堂上再去挖掘什么“微言大义”,重要的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甚至熟读成诵,再把识字写字的任务完成好,这样的课堂就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
以上就是《北风和小鱼》教学实录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
下一篇:《冰花》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