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第五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

2011-03-29

第18课《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角色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演读故事,为后面的课本剧表演做好铺垫。

学习重点:

讲故事,角色体验,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引发探究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将相和》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答)相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激起冲突:是啊,同学们,都知道了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假如说蔺颇整天这样生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了台,整天想着报复,后果会怎样?

(生可能答:闹翻、矛盾激化,削弱赵国力量)

二、深入研读,感受品质

1、相机引出: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有责任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第二个故事。

2、提供学习支架:

一边读一边想,你该抓住故事中的哪些语段来述说比较有说服力,你又该加上自己的哪些阐述才更有说服力。读着,想着,可以在旁边做做批注。

3、学生自主研究

4、 同桌、前后练说---指名说

5、 引导: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相信你们都有了劝服廉颇的好办法,谁想说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点拨,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随机指导重点句子的理解。)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还原对话,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读一读。

3、出示课件:“负荆请罪”图,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谁能对上后半句)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谈感受,相机板书2人的优秀品质:廉颇“百战百胜”“知错能改” 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

2、 总结:这篇课文到此我们就学会了,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三者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第2个小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3、拓展:我们知道,后来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第19课《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根据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学生比较喜欢《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从而领取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提高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忌、督、擂”等10个生字,理解“妒忌、商议”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了解故事情节,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通过导读课的学习,你们已经了解到关于这篇课文的哪些信息了?

预设一: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是指哪三国呢?(西蜀、东吴、魏)

预设二:在这个故事里主要人物有,师随机板书: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随机理清人物身份:

诸葛亮 西蜀 刘备的军师,军师就好像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周瑜 东吴 孙权的都督,都督相当于现代的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之类

鲁肃 东吴的一个大臣

曹操 魏国掌实权的人

预设三: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如果学生不知道,顺势引导道:让我们翻开书好好读一读课文,或许你就找到答案了。

二、初读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上面的问题

2、交流: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10天造10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答应3天交箭。

(2)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向鲁肃借船,鲁肃答应了。

(3)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10万支箭。

(4)谁能把这几个人的联系,用一段话连起来说一下:周瑜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给诸葛亮20条船,帮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10万支箭。

你看课文洋洋洒洒1400来字,被你们读成了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这就是你们读书的本领。

三、品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人物特点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是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1、2自然段)

1、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理解商议是什么意思?(商量、讨论)

指导朗读: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是——,他实际上—— 心怀不轨、心怀鬼胎……

【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

指导朗读,揣摩诸葛亮的心思:诸葛亮这个时候嘴上这样说着,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将计就计)

2、质疑: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再说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呢,是孙权的都督。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周瑜这样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完全可以回到刘备那里去呀。他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

3、出示背景资料【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所以,诸葛亮是从大局来考虑借箭的。】

4、诸葛亮还立下军令状,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

5、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讨论,行吗?(学生先默读思考,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讨论)

6、交流: 预设:他想好整个借箭的计划,他想好了天气,他想好了曹操肯定会这样应对……

7、小结:这个计划,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多么细致啊!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诸葛亮他妙不妙?

8、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

(朗读)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9、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体现在哪些地方,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妒忌 借箭

周瑜————诸葛亮————曹操

(东吴) (西蜀) (魏)

︳借

︳船

鲁肃

(东吴)

第19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瞿溪二小 杨静

【设计理念】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强,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可采用让学生抓住重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立体阅读,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研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明白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2、抓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品读语言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3、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难点:研读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草船借箭》向我们讲述了三国时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造十万支箭来故意陷害他,诸葛亮和周瑜斗志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认真读课文6——10小节,提出自己通过阅读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点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同学们看到这些问题,你觉得哪个问题最有研究的价值?也就是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其它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得出研读专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研读专题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二)讨论“懂天文”。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名学生回答,并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指导朗读:怎么读出“雾”的大?(多形式朗读)

②大家想一想,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担心)为什么?

③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高兴:三天前就料到了。)

④齐读这句话,点拨:我们从这句话既读出了鲁肃的担心、害怕,又读出了诸葛亮的高兴,所以从语言文字中读出隐含之意,话外之音,这是我们学习的本事。

3、但是,只看到这句话,就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也许是巧合呢?所以,我们必须联系前面的句子读一读,才能感受到诸葛亮的聪明,谁来告诉大家?

①指名学生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回答。

②齐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才行动,前后联系着读,你读懂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料事如神。)(板书:懂天文)

(三)讨论“识人心”

1、诸葛亮算到草船借箭时肯定大雾漫天,借此迷惑敌人,掩护自己。那么,还有什么地方最能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2、指名回答,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天亮了就回去。”

①齐读,文章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很多处,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是笑着说的,大家体会一下,诸葛亮在笑谁?

②联系鲁肃吃惊地说,笑鲁肃什么?(宽厚地笑、笑鲁肃忠厚老实)

③联系曹操说的话,笑曹操什么?(讽刺地笑、笑曹操谨慎多疑)

④联系周瑜长叹一声说,笑周瑜什么?(胜利地笑、笑周瑜自不量力)

3、出示诸葛亮、周瑜等四个人说的话,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心理。

(四)讨论“巧安排”。

1、还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名回答“把船连起来,一字儿摆开……”等四句话。

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最大限度的使船受满箭)

②这些巧安排都说明诸葛亮什么?(计划的周密)(板书:巧安排)

三、释疑总结

1、二十多条船满载而归,当周瑜听了鲁肃的借箭经过后,他是怎么说的?(引读周瑜的话)

2、总结:诸葛亮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谈笑风生中不但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还借来了十万只箭,为下一步赤壁之战准备了充足的武器,同时,表面上还与周瑜客客气气,顾全了孙权、刘备联合抗操的大局。真不愧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板书:神机妙算)

3、指读黑板上的问题,学到这儿,黑板上的问题我们都弄懂了吗?

4、齐读课题,看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可能提问:为什么不用“骗箭”或“取箭”?引导讨论。)

四、作业

1、复述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板书】

草船借箭

懂天文

识人心 神机妙算

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