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教案 识字3。

2011-05-09
课题:识字3
课时:第一、二课时
课型:识字课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
3、借助图画感知古今文字的发展演变,了解偏旁与字、词之间的联系,认识形声字的特点,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或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辅助手段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绘画入手,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偏旁起源与演变过程。
⑴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分别画出树、禾苗、竹叶、小草。
⑵出示相应的古文字,引导学生探求古文字的演变规律。
⑶学生根据图或古文字,猜猜相应的偏旁。
2、认识“木”、“禾”、“ ”、“ ”这几个偏旁。
3、教师相机揭题。
 
 
学生观察教师画简笔画
 
小组交流
 
猜偏旁
 
 
 
识记偏旁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画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初步感知古今文字的演变规律。
二、借助拼音,自读词语
 
1、自己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不认识的可以请教小组同伴。
2、检查自读情况,校正生字、词语的读音。
⑴组长组织组员轮流读,互相正音。
⑵小组汇报朗读,教师正音。
3、自由诵读词串,把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读。
自己看图说话
 
借助拼音自读词语,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轮流读,正音
汇报朗读
 
自由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读生字和词语,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另外,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正音以及教师指导正音,帮助学生读准生字词的音,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再读词语,发现规律
 
1、给予学生自读的时间,并说说自读过程中的发现。
2、小组讨论交流。
3、大组交流反馈。总结得出:
⑴每组词语中生字的偏旁相同。
⑵词语与词语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
自读
 
 
交流发现
 
主体性学习是一种自由的学习,营造一种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再大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把思维融入他人思维中。
四、引导诵读,读中感悟
出示茶农采茶、制茶图
 
 
 
 
 
 
 
 
 
 
 
 
 
 
 
 
 
 
 
 
 
 
 
出示菠萝图
 
出示“兰花”图
1、让学生图文对照,再次诵读词串,在读中感悟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⑴诵读前两行词串。
①出示挂图“松柏”、“杨柳”。
②说说树木的名称,观察图画,具体说说松柏和杨柳是什么样的。
③松柏苍翠挺拔,杨柳婀娜多姿,它们成为木材还能制出很多东西呢!
④引读“秧苗、稻谷、庄稼”,春天农民伯伯把秧苗插在地里,秋天,秧苗长大成熟,结出果实。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大片稻谷。经过农民辛勤的耕耘,庄家终于丰收了。
⑤连起来读一、二两行。
⑵诵读后两行词串。
①看图,说出竹制品的名称,再读读“竹篮、箩筐、筷子”。
②引读“茶叶、菠萝、兰花”,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农们将采摘下的新鲜茶叶经过各种工艺制成了茶叶,用开水沏泡,清香可口,不但中国人爱喝,外国人也爱喝。这种水果叫“菠萝”,请吃过的小朋友介绍一下它的口味。春天到了,兰花开放了,还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2、通过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读好词语。
图文对照,诵读词串
 
 
读一读
 
 
说一说
练读词串
 
 
 
读“桌椅”
 
 
引读
 
连读
 
练读
说一说
 
引读
 
 
 
练读“茶叶”
介绍菠萝
练读“菠萝”
练读“兰花”
诵读词串。
连起来读三四两行。
自读、指读、齐读
 
 
 
 
 
 
 
 
 
 
课文将诸多意象并置在一起,中间留有空白,惟其“留白”,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整合力。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词串,激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语间的相互联系。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由学生用自己认为便于记忆的方法分析字形,相互交流。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柳”、“菠”、“蓝”等难写字。)
3、学生按笔顺在书上描红。
4、完成习字册。
学生交流记忆字形
 
 
看一看
 
 
写一写
生字教学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会记得更牢固。同时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的范写显得必不可少。
第三课时:
      完成《练习与测试》
教学反思:
 
 

下一篇:教案 识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