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们将较短的两根小棒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小棒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小棒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小棒就重合了,所以它们围不成三角形。[
师:(课件出示: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围不成三角形)我们刚才围三角形所使用的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边,我们刚才探究发现的两个规律还可以怎么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交流)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长度时,围不成三角形。
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长度时,也围不成三角形。(多媒体演示,)
(三)引发猜想,实践验证
师:谁能猜猜,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当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长度时,能围成三角形。(黑板板书)
师:这一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需要动手验证这个猜想。
师: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吗?
生:(独立思考后交流)1:我们可以摆几个三角形,然后用两边之和与第三边进行比较。
2:我们画几个三角形,然后用尺子量出两处边长再进行比较。
师:那我们就按照这两个办法试试看!挑一个你们组最喜欢的方法,四个人一起来动手来验证一下吧!
生:(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交流)我们刚才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围了这样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并比较边的长短,发现这个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大家都同意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了吗?
生:同意
师:那你们来看,老师手中有2cm、5cm、1cm的小棒,看看这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不可以,因为2cm+1cm<5cm这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但是2cm+5cm>1cm呀,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呀,你是怎样行的呢?
生:(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哦,看来光是这2边的和比这边大还不行,必须得是任意2边之和都比第三边大才行。(板书:在猜想的结论之前加上:任意)其他小组是怎样验证的?
生2:生2:我们用3cm、3cm、5cm围了这样一个(等腰)三角形(实物投影上展示),这个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我们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量得它的三边长度分别是5厘米,5厘米,5厘米,这个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们猜想是正确的。(板书)
【习题设计】
1、(1)老师这有2厘米、4厘米、5厘米一组线段,这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并汇报(要能够运用结论:它们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2)这三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请在下面画“√” 书上31页。(课件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并汇报)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3)我们是不是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做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你发现什么了?
[设计意图]个别学生汇报:只要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本节练习中的“判断”,既可以看作是对“已经发现并验证了的结论”的应用,也可以看作是探索、发现的继续;既可以处理成“判断,说理由”,也可以处理成“做一做,说说你的发现”。我以为当全班学生大部分都已经完成时,还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这类题型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些学生。
2、快乐搭搭看
以小组为单位,用长度分别为3dm、3dm、3dm、4dm、6dm的五根小棒(课前准备),同学们发挥想象,取任意的三根,首尾连接,试搭三角形。
生:(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
3、(课件)这位小朋友的腿长1米。她说:“我一步能走2米多。”你相信吗?为什麽?
(同桌商量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时学生就能很轻松得回答她一步两米多是不可能的.
以上就是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之间》研讨课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