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在能搭成三角形的下面打勾,能的用手势勾表示,不能的用手势叉表示。
1厘米
2厘米
3厘米
( )
生:1+2=3不行。
2厘米
4厘米
3厘米
( )
生:2+3大于4,所以行。
师:他说2+3大于4,所以行。同意吗?谁不同意?
生:只要大于就行了。
生:就说这道题,2+3大于4,2+4大于3、3+4大于2
师:为什么不把这三种情况都说出来,为什么只说这一个就行了?(这时没有学生回答)
师:两条短边相加就行了,长的加短的肯定大于另一条短的,还要考虑吗?
师:再看下面的问题。
(有三条线段,其中的两条线段大于第三条,这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的判断各不相同)
师:谁能说不一定。
生:一定不能,如果是1、7、3,其中1+7大于3,能吗?
师:其中不行,那换种说法,怎么改?
生:两条较短的大于较长的。
生:其中任意两条线段和大于另一条。
师:任意什么意思?
生:随便两条。
师:在已经是三角形中,三角形的边有怎样的关系?
(由于时间关系,潘老师没有再上下去)
【评析】
在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刚开始只给出两条边的长度:5厘米、3厘米,而第三条边的长度则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交流等形式去探索它的长度范围。最初学生得出的长度范围是2≤?≤8,后来老师又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体会第三边的长度最短必须大于2厘米,最长必须小于8厘米,从而得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是2
尽管这堂课最终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上下去,让我稍觉遗憾,但潘老师给我们展现的课堂依然让我觉得沉醉。潘老师的敢于挑战、敢于探索,让我深深的领略到特级教师的风采,特级教师的素质,我听了以后深受感悟和启发。
首先,在课堂中,潘老师赋予学生真正的学习主动权。在潘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孩子们相互辩论的声音。例如,课堂中当有学生还是认为1厘米也能去围成三角形时,教师并没有急着去否定,也没有直接去用课件展示,而是让那位学生再围给其他同学看,让那位学生在再操作中达到自我否定。整堂课下来,教师丝毫没有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围三角形,不断的争辩、修正,直至最终发现结论。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数学思想必定会得到极好的发展。
其次,就是潘老师的敢于挑战。他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机械、沉闷、程式化的模式。对于教材,潘老师就从学生角度进行了思考,虽然原有的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是比较容易操作,教学也是比较顺利,但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了思维上的锻炼。直接给学生小棒围三角形,他们能够在围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但对于给出的小棒,学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需要的是这些小棒,而不是其它。这样,学生在盲目的情况下的操作是被动的,只是在老师的一个一个指令下进行了活动,学生数学思维无法得到培养。而潘老师的设计,看似把课堂复杂化了,但更多的活动,更开放的设计,更体现出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超越了目标预定的要求,使课堂充满生命。
以上就是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课堂实录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