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威廉希尔app 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四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 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
以上就是四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