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说课稿 > 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飞夺泸定桥第一课时说课稿

编辑:donghk

2013-12-13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飞夺泸定桥第一课时说课稿,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飞夺泸定桥第一课时说课稿

(上课,师生问好完毕)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第25课《飞夺泸定桥》。(板书)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中有什么问题,自已想不明白的现在可以提出来。但要注意,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要着重考虑文章的中心、写法、结构,不要纠缠在个别情节上。

生⑴:课文重点是写飞夺泸定桥的经过,那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⑵:课题是“飞夺泸定桥”,那么课文就应当重点写夺桥,为什么课文把桥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

生⑶:课文第五节交待,敌人不能再走了,在宿营,那么为什么敌人不能走了而我军却能走?

师:这个问题还需要你好好听。一会儿讲完我还问你这个问题,看你懂没有。

生⑷:课文第四节,红四团的战士分明是遇上了敌人,为什么还点着火把,这不是暴露目标吗?

师:好,你在读文的时候,特别注意第五小节,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⑸:课文第八自然段中,“最后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与前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生⑹:第七节说红军是“攀着锁链”非常难走的,可是为什么又说是向对岸“冲”过去?

师:前面是“攀”后面为什么用“冲”是不是?

生⑺:课文第六节讲:“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表现了什么?暗示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一会儿我再问你,注意听讲。

生⑻:课文的第四、五节写红军向大渡河挺进,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是不是衬托出了红军英勇精神的?

生⑼:课文第六节说敌人凭着天险疯狂地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是什么含义?

生⑽:课文第五段写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到了后面。这里为什么用“抛”这个词?

师:好!你先琢磨能换个什么词,一会儿我问你。

生⑾:课文写了泸定桥天险,这说明红军夺桥是很困难的。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写了红军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再重点写上几个人物,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表情,会更突出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觉得课文没有把红军战士个人的突出形象写出来。这一点一会儿要交给你们自己来完成。好!请坐。

生⑿:本课重要的是要写“飞夺”,为什么要写路上的事,而且写路上的多,写攻桥的反而少?

师:你说重点写“飞夺”为什么把路上的事写这么详细?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飞夺”和路上有没有关系。“飞”是什么意思?看看自己能不能想通。

生⒀:我觉得课文应当详写我军是怎样冲过铁索桥的,也就是应当详写夺桥,而课文为什么没有详写呢?

生⒁:课文第五节说敌人问我军:“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军战上大声回答:“我们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然而敌人是很狡猾的,为什么对这种答话很轻信呢?

师:敌人在“狡猾”的背后还有两个字呢!你仔细琢磨一下。

生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红军和敌人对话后敌人并不很疑心,后面又写雨水把火把给浇灭了,敌人宿营了我军继续前行。我军继续前进就会出声音,敌人就不会再起疑心吗?

生⒃:敌人凭着天险,占据着有利的地方,把桥上的木板都拆了,只剩下铁链,桥头又有暗堡,为什么敌人守不住还让红军夺过来呢?这说明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实际上你是知道的。好,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了。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错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老师遗忘了话,你们最后再提出来,好不好?——你们问了我,该我问你们了,大家根据自己读课文的初步印象,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特点的了解,你们考虑一个问题:你认为你学这篇课文应当从里面学什么?琢磨琢磨,也就是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什么?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⑴:我觉得找们应当学习红军夺桥时的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好,学红军的精神。对!

生⑵:我觉得还应当学习课文的写法,文章的结构,层次。

师:说具体一些。什么写法,结构怎样?

生:结构就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写法,比如说写红军夺桥困难,而写了泸定桥是怎样险要。

我觉得这个写法很值得学习。

师:好!学习这种写作放法。谁还有什么见解。有个同学想举手,可能还没有考虑好,可以试一试。

生⑶:还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师:你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是一致的。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好,大家基本上说出来了,咱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当学习这么几个内容。第一:注意这篇课文的写法,特别是它的结构,它的重点突出;刚才有些同学在重点上提了很多不同的见解,咱们结合阅读讨论这个问题。第二:学习课文对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怎么样就能把课文写得又具体又生动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这课中学到一些方法。第三:就是刚才那个同学说的,学习红军的战斗精神。第四,根据你个人的情况学习你所能够接受得了的,而且感兴趣的东西。好不好啊?这样大家有大家的收获,个人还有个人的收获。希望大家就照这几个目标走。刚才有的同学提问,这篇文章重点应当是写红军夺桥的过程,那么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是干什么的呢?咱们就从这个问题入手,来学习课文。谁发表自己见解,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干什么的?要想回答问题先得看书。你把第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看看明白不明白。(学生阅读)

师:考虑好了请举手。先说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所以我觉得应该写。

师:是讲了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泸定桥。是不是?她认为应该写。别的同学呢?

生:我给她补充点,就是这段写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师:好,那么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按照记事文的特点来说,它就是在讲这件事情的什么?大家说吧?

生:起因。

师:对。在讲这件事的起因。(板书:“起因”)好,叙述一件事情没有来由,行不行呀?不行。那么这一段必要不必要?必要。这一点大家明白了。下面大家把第一自然段默读一次。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一段介绍了天险,它是怎么介绍的。分哪几个方面介绍天险,用一支笔把它们画出来。找出一个方面来以后,拣重点字勾上一两个。看看谁能把这几点勾出来.(生读文)

师:仔细读那几句话,你要琢磨准了.一个字都不多,一字也不少地找出来。(师巡视辅导)

师:(小声对一个学生):不对,再重找。

师:我让你勾的不是天险怎么样,而是介绍了天险的哪几方面。

师:(对一个学生小声地)你说分几个方面。

生:三个方面。

师:哪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方面,大渡河水流湍急。

师:找一个字。

生:急。

师:什么急呀?

生:水急。

师:介绍了“急”还是介绍了“水”呢?

生:水。

师:对,要是问你水怎么样?才是“急”。第一个字是“水”,第二个字是什么?接着往下找。

师:(低声问另一生)找到没有?(生支吾)

师:你画的还是“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师:(对全体学生)我让大家找的是“什么”,而不是问你“怎么样”。

师:(对个别生小声辅导)这个对。“水”。这是“岸”,第三个呢?

生:桥。

师:对。(对全体)有的同学已经找出来了。(对个别)你的我看不明白,真遗憾。(对另一生)这三样找对了,但太罗嗦。每一个只要一个字。能不能找出来?

生:水流急。

师:不对!

生:“水”“岸”“桥”

师:这就对了。

师:(对全体学生):好,大家坐起来。有的同学已经很准确地找出来了。谁很自豪地站起来发言。

生:写了“水”、“岸”、还有“桥”。

师:是什么?是“水”,是“岸”,是“桥”。介绍了几方面?

生:三方面。

师:对,三方面。我下面才问你“水”,“岸”“桥”怎么样?

生:“水”是水流湍急;“岸”是高山峻岭;“桥”是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师:对了。这就是“天险”。那么你根据这个意思给归纳一下,什么是天险?

生:天险就是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形。

师:对,天然形成的非常险要的地方。你看,“水流湍急”,是谁把它催快了呀?

生:是天然形成的。

师:对,原来就这样。两岸都是高山峻岭,谁把山搬到那儿的?

生:原来就在那儿。

师:原来就那样。正因为有这样的水,有这样的山,人搭座桥吧,还不能搭那种平整整的桥,只能搭一个什么桥?

生:铁索桥。

师:险要不险要?

生:险要。

师:叫什么?

生:天险。

师:这就是红军要夺的天险。下面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看看书,能不能回答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结果”)

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胜利地渡过了泸定桥,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前线。

师:对不对?

生:对。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咱们回头看。那么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呢?

生:因为红军要北上抗日(板书:“北上抗日”)

师:因为红军要北上抗日,所以它必须得夺取泸定桥。那么把泸定桥夺下来了,所以红军才能……,谁来帮我在这儿写几个字呢?(指板书)写哪几个字?你给提个建议。

生:奔赴前线。

师:太好了。(板书:“奔赴前线”)你能讲一下什么叫奔赴吗?(学生面有难色)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抠。“奔”是什么意思?

生:“奔”就是迅速地跑。

师:对,简单地说就是快跑。你看“奔跑”是不是快跑?“奔驰”是不是很快呀?

生:是。

师:那么“赴”呢?

生:“赴”就是前往。

师:对。“奔”着往哪儿去?往前线。下面还有几个词呢,怎么样就去了?

生:浩浩荡荡。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嗯,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对刚才发言的同学),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躺下呀?(笑声)噢!你讲。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嗯,有点道理了。你讲。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师: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明白了吗?(生答明白)现在起因知道了,为了北上抗日。结果也知道了,夺下来了,而且奔赴前线。那么究竟是怎么夺的呢?下面我们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根据你前面读课文的印象,它为什么要用个“飞”夺呢?能不能解释一下?“飞”是什么意思?“夺”又是什么意思?

生:“飞”是抢时间的意思;“夺”是攻占泸定桥的意思。

师:他读课文时很用心,基本上把问题解释了。“飞”是抢时间。“夺”呢,是夺桥。那么你们再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飞”的,哪一部分是讲“夺”的?

师:举起手的同学耐心一点,等等大家。有的同学还一次没举过手呢,这次找个没举过手的同学。有的同学害怕了。不害怕?好,你说吧!

生:第四、五节是讲“飞”的。

师:那“夺”呢?

生:第六、七、八节是讲“夺”的。

师:讲得很对。但大家还要明确这么一点:我们把“飞”和“夺”分开来说,是为了借此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权且这么说一下。实际上,“飞夺”就是“用极快的速度夺取”。它既包括飞快地行军,也包括飞快地夺桥。——好了,课文还有两节没说到呢。你看,第一节讲起因,第九节讲结果,“飞”是第四节、第五节,“夺”是第六、七、八节。还缺第二、三两个小节呢!你们把那两节找着,读一读,看看这两节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我认为这个二、三节是讲为什么要飞夺的。“飞”就是非常快的意思。为什么得要这样快?这就是这两小节的主要内容。

师:嗯,他说这两节讲了一个道理:为什么必须得“飞”着夺。他说对了。(转向发言学生)那么再请你讲一讲,为什么得“飞”着去呢?

生:我认为本来泸定桥对岸已经有了两个团的敌人防守了,后面还有两个旅的敌人在追赶,所以红四团如果不赶快地把泸定桥夺下来,如果被后面的两个旅敌人追上,前面又有两个团敌人防守,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所以要赶快把泸定桥夺下来。

师:他说得非常好,就是……

生:声音小。

师:听着费劲是吗?(对发言学生)过来。(到讲台前)就把刚才这一套,给大家声音高高地好好说一遍。看着大家说。

生:我认为桥对岸已经有两个团的敌人在防守了,后面还有两个旅的党军队在追赶,所以红军不赶快地把泸定桥夺下来,那么党的两个旅的军队追上,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所以要赶快把泸定桥夺下来。

师:他讲得好不好?

生:好。

师:对,就是有一个词用得不好。听出来了吗?你说。

生:他说的不应该是“追赶”,而应该是“增援”的敌人。

师:嗯,这个词还不是关键的,有一个词用得不太合适。他说:如果要是赶不到前面去,叫敌人提前赶到,就有可能怎么样了呀?

生:全军覆没。

师:这是指谁说的呀?——是指咱们红军说的,这个词加在红军身上合适不合适呢?

生:不合适。

师:(对原发言学生)你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就有可能造成过分的损失。

师:“过分”还不太合适。再说。

生:造成损失。

师:你不能回避。造成损失是对的,刚才你说的“过分”的损失,“过分”不太合适,换一个词。

生:不必要的损失。

师:这回对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谁来读读这两节?(生读二、三节)

师:读得挺清楚。就是这儿的情况是比较紧急的,读时的速度应该快一点。(学生重读课文)

既然夺桥要“飞”,抢在敌人前面是这么重要,只有抢在前面,才有保证把桥夺下来,那么抢在前面这一点,对夺桥这件事来说,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这就叫……什么呀?

生:关键。

师:对。“关键”这个词就是一件事情里边最重要的那一点,就叫那件事情的关键。比如:夏天到了,咱们都要预防消化道传染病。那么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最重要的那一点是什么?想想。

生:注意病从口入。

师:对,也就是说:注意病从口入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

生:关键。

师:对。刚才还有一个问题:这两节介绍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它在全文起了个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两节。不是从内容上,是从作者的思路上讲。

生:它是起铺垫的作用。

师:铺垫不太合适。

生:这两段起过渡的作用。

师:过渡作用?这是必要的介绍。它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不是?

生:不是。

师:但是不介绍这些情况行不行?

生:不行。

师:这就是一些必要的介绍,使读者明白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紧迫情况。也就是这次战斗的背景。下面大家看书,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我这里有个练习题,你拿一支笔,边读边想边看边完成。(出示小黑板)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四、五自然段练习题:

1、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2、夜行军中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用困①、困②……标在书上)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师:好,照练习题一个一个地去做。(边巡视边辅导)不要上来就找,要好好读课文。第一个题弄清楚之后才能做好第二个题。第一个哪详哪略你还没有弄清楚你怎么找呢?

(下课铃响)

师:好,同学们坐起来,咱们这节课先学到这儿,大家休息一会儿,下课吧。◆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飞夺泸定桥第一课时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向命运挑战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上册《布衣元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说课稿跑进家来的松鼠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