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说课稿 >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如何写数学《连续退位减法》的说课稿?

编辑:sx_qiy

2016-07-25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连续退位减法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该怎样退位?这是减法中的一个难点。课标上规定加减法一般以二三位加减二三位为主,教材没有了多位数减多位数的计算教学,但是在今后生活中会遇到多位数加减多位数,因此学生要掌握好本课,正迁移到多位数减多位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利。

(二)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探索被除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形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索被减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养成仔细正确计算的习惯。

二、说教法:

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学校图书馆里的一个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尝试计算,再讨论,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教学论角度讲,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发展。

三、

1、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讨论 、研究式探索、反馈式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了(1) 书本让学生学习;(2)问题让学生提出;(3)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5)评价让学生参与的特色:这既符合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节课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许多图书。 (课件出示) 儿童小说 童话 科普作品 903 685 800 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儿童小数比童话多多少本?科普作品比童话多多少本?童话比儿童小说少多少本?等问题。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馆里的各类图书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尽可能多的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序思维,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习惯。】

二、尝试探究,体会领悟。

探索计算方法。1、列出算式 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生说算式师板书:903-685= 2、尝试估算。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 预设:把903看作900,685看做700,结果是200;把903看作900,685看作690,估算结果是210. 3、尝试计算。 你们能计算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尝试算一算。指生板演  4、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再让板演的学生向全班展示。 重点讨论:怎样列竖式?为什么要将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后按怎样的顺序计算?903-685,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应该怎么办呢?指黑板上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以上是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准备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连续退位减法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册数学有多重说课稿范文:北师大版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范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